24.促進二手商品規范化流通交易。完善二手商品在線交易體系,引導和規范交易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落實小型非營運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一網通辦政策,加強汽車流通信息服務(二手車)系統應用,穩步擴大二手車出口規模。支持二手平臺經銷企業聯合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發展二手交易、翻新維修等業務。(市商務局、蘇州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有序推進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提升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辦公信息設備產品等再制造水平,推動發動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再制造產業發展,支持再制造示范基地、企業等建設,到2027年培育一批再制造領軍企業。提高再制造全過程溯源追蹤的信息化水平和設備的安全性能。鼓勵拓展數控機床、通信設備等保稅維修和再制造出口業務。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安全梯次利用。(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26.推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強化政策、標準、技術、溯源等支撐,推動廢舊資源加工利用集聚化、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提升資源再生利用水平。推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橡膠、廢塑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再生資源精深加工利用產業,積極培育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大宗固體廢棄物示范利用基地和骨干企業等。支持規范化廢舊家電拆解處理企業發展建設。有序發展以廢棄油脂、非糧生物質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液體燃料,提升廢有色金屬利用技術水平,加強稀貴金屬提取技術研發應用。落實資源回收企業向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政策,完善相關征管措施。(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稅務局、市供銷總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大力推進標準升級行動
27.參與能耗、排放、技術標準研制。嚴格執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能源效率強制性標準,鼓勵相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參與制定(修訂)能耗限額、家電及工業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和產品設備能效等地方標準。銜接碳市場建設需求,推動研制一批碳排放碳中和領域團體標準。到2027年,參與制定(修訂)30項能耗、排放領域的國家/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
28.推動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水平提升。執行消費品質量標準,編制全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分析報告,實現總體掌握、動態評估、靶向監管,提高質量安全治理水平。發揮落戶蘇州的省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一批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和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標準化聯盟等作用,參與制定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儲能、光伏等產業發展一批急需標準。到2027年,參與制定(修訂)30項產品技術領域的國家/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
29.加快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化工作。積極參與家電、家具、電子產品、紡織服裝、塑料等產品綠色設計標準研制。在大宗固廢回收利用、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推動研制一批國家/行業、地方、團體標準。指導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領域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建設,發揮試點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強化協同配合,加強分析研判,定期開展調度,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推進實施方案有序實施。市各有關部門要落實責任,根據國家、省、市工作部署,制定分領域工作方案和任務清單,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細。(市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省級財政專項等上級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設備更新、以舊換新、循環利用和標準提升等項目。統籌運用各級各類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牽引和撬動作用,綜合運用財政獎補、財政貼息、擔保補助、政府采購等多種工具,加大對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爭取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報范圍。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推動黨政機關、教育、醫療等公共機構加大綠色產品采購力度。加強財政政策績效管理,強化財政資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提升使用的有效性、精準性。落實稅收優惠支持政策,優化稅收征管舉措和方式。(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改委牽頭負責,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