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幾位人士則表示,不好評論,國家政策的出臺自有其道理,但單純以產能作為指標有待商榷。
因為畢竟還存在20多家大中型企業,他們的產能不夠,但電池質量和技術經過市場檢驗合格,另外也有企業本身就不是靠規模取勝,他們走的是市場差異化道路,以技術和產品取勝。
這種情況下,會倒逼這部分企業將資金用于擴大產能,而非攻克技術。
另一位客車企業人士表示,首先是產能方面,現階段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才剛剛起步,不到傳統燃油車市場的2%,未來市場爆發增長,少數幾家企業如何支撐。另外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不是2-3家企業就能滿足。
三、這種局面之下,行業會受到什么影響?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若此標準從2017年1月開始實施,國內超過96%的動力電池企業將無法達標,對產業鏈將造成災難性打擊,直接造成不達標電池企業產品庫存,電池供應商不符合標準的主機廠停產、庫存等一系列反應。
另一方面,首先政策調控力度和跨度太大,完全打亂企業自身的發展計劃,使得原本在2018年或者2020年的擴產計劃不得不提前。
但是,按照目前大多數企業20-40億Wh的產能,擴張到80億Wh,往往需要投資數十億元,如果盲目投資失誤,對企業將是毀滅性打擊。但如果不投資,將面臨淘汰境地。
并且這只是2017年的政策,未來是否還有大調整,什么都是未知數。面對這種的市場風險,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敢拿身家性命開玩笑。
所以,預計整個動力電池行發展會迅速降溫,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會受到極大傷害。
第三,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將出現擴張狂潮。企業或擴產、或并購,或者抱團取暖,想方設法達到產能要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