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控制信道編碼方案的國際標準,僅是5G國際標準體系的初級階段,距離5G國際標準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北京大學教授焦秉立表示,自2013年IMT-2020(5G)推進組成立以來,國內的5G技術研發熱度持續升溫,5G商用似乎箭在弦上。但業界核心技術專利積累不足,實現真正的商用還有許多技術難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環顧全球業界,隨著5G商用時間臨近,國際通信巨頭各個摩拳擦掌。
作為深耕移動通信技術多年的行業領先者,愛立信已經開始進行5G的相關專利布局,其專利的技術思路偏向于在前一代技術的基礎上平滑演進,希望盡可能保留前一代技術的專利“遺產”,從而在5G技術國際標準的制定中搶占先機。
但是,來自中國企業的5G專利的技術創新色彩更強,在“新空口”等多個技術方向上提出了與4G技術差別較大的全新技術,希望借此在5G技術國際標準制定中提高自身的話語權。
在實踐上,2016年年中,澳大利亞運營商Optus與華為公司合作完成了5G網絡的測試,用戶下行速率超過35Gbps,超過了之前愛立信測試10Gbps的速率。
2016年10月,高通公司推出了首款5G網絡調制解調器驍龍X50,并稱將在2018年2月的韓國冬奧會期間率先應用,這意味著5G技術最快將在2018年實現部分商用。
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發展在從4G到5G的前進道路上逐步加速。與此同時,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專利擁有量逐年遞增,中興通訊、華為公司等企業連年在PCT國際專利申請全球企業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制定行業國際標準參與度顯著提升,為2020年啟動5G商業應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