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道出了燁映電子的“隱形冠軍”屬性。它規模不大、營收不高,在市場上并不起眼,但它擁有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能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江蘇魚躍、杭州世佳、廣州倍爾康等多家生產紅外額溫計的大企業,其傳感器配件都來自這家上海小企業。
疫情發生后,一款比利時進口紅外傳感器的價格猛增,漲幅高達100倍左右。可見,國內如果沒有這樣的“隱形冠軍”企業,“非典”期間紅外體溫計廠商的無奈可能又會出現。
而今,上海的智能傳感器技術和產業與17年前相比有了長足發展。除了燁映電子,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建設的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在疫情期間加緊研發,也向國內廠商提供了數百萬顆紅外溫度傳感器芯片。與燁映電子相仿,微技術工研院也受益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制度創新,在市科委、嘉定區政府等支持下,成為上海首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微技術工研院建有“超越摩爾”8英寸研發中試線,疫情暴發后,科研人員就是利用這條中試線研制出了紅外溫度傳感器芯片。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抗疫期間,徐德輝愈加體會到了中央這些指示的內涵。“你還會回微系統所嗎?”對于這個問題,他笑笑說:“不回去了吧,公司發展勢頭不錯,我的目標是做一個科技企業家。”據透露,他正在和國內手機廠商接洽,希望把熱電紅外傳感器裝入手機,讓廣大手機用戶能便捷地測量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