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張利瑤 實習生 董芳芳文 馬騰飛 朱哲 攝影)“2020年,對于漢威科技來說是難忘的一年。上半年公司的物聯網業務無法開工,業績受到較大影響。但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公司傳感器產品的銷量得到很大提升。”
12月5日,在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中以“雙循環與新河南”為主題的平行論壇現場,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紅軍如是回顧了2020年的行業感受。
他表示,漢威科技已形成“以傳感器為核心,涵蓋智能儀器儀表、云端技術、軟件”的完整物聯網產業鏈。下一步,漢威科技將致力于長期主義價值觀,努力構建“感知+應用+云平臺”垂直、貫通、一體的物聯網生態圈。
雙循環為河南科技企業帶來更多機遇
論壇現場,圍繞“雙循環與新河南”這一主題,任紅軍分享了他的看法。在他看來,雙循環既是國家的戰略決策,是國際大循環形式的倒逼,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雙循環是國家戰略舉措,也是國際大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對科技產業來講,雙循環帶來很多機會,一方面,產業鏈和先進技術向國外學習的路徑更加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雙循環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國內市場產品的原創性以及更多需求。”任紅軍表示。
在此背景下,在雙循環這一新發展格局下,河南的發展機遇在哪里?河南企業的發展機遇在哪里?
針對這一問題,任紅軍表示,河南以往的經濟結構主要依靠糧食、煤電和實體,這些領域在全國占很重要的地位。但在信息技術領域,河南卻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這主要因為在人才、科教資源方面我們處于劣勢地位。之前漢威科技集團去清華、北大招人相當不容易,但在雙循環大背景下,最近一段時間,科技人才回流非常明顯。北上廣深的IT科技人員、名校博士、碩士回鄉就業現象明顯。”任紅軍認為,河南除了區位優勢、人口基礎優勢之外,科技人才的回流,也迎來了很好的契機。
因此,他呼吁河南企業樹立大局觀念,深刻理解“雙循環”的內涵和要義,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抓住機遇,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漢威科技“十四五”期間將重點布局長三角地區
物聯天下、傳感先行。“現在,小小一部智能手機之中,就有幾十個傳感器部件,物聯網的蓬勃發展,也為傳感器產業打開了廣闊天地。”任紅軍認為,傳感器產業正推動政府重構水、電、氣、交通、環境等公共服務,也在重新定義人們的吃、穿、住、行、學習和工作。
據了解,傳感器產業覆蓋面廣、細分領域多,截至目前,鄭州的傳感器產業化水平居全國上游。其中,漢威科技深耕傳感器市場多年,從1998年推出第一款天然氣檢測傳感器,到幾年后天然氣報警器、酒精檢測儀等儀器儀表相繼投產;從氣體檢測儀表業務進入國內前三,到2013年開始布局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生態系統經歷了三次產業升級的漢威科技,已成為我省傳感器產業的“龍頭”。
對于公司未來發展方向,任紅軍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將在長三角地區重點圍繞MEMS、光電技術等先進傳感器、數字經濟云平臺及應用方面,加大研發創新、市場營銷、投資培育平臺建設,在上海打造第二總部。同時把一些適合在中原地區產業化的項目導入到河南,發揮兩地資源互補優勢,讓漢威的傳感器和物聯網事業有更好的發展。
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暨2020中國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由中國(雙法)高等教育管理分會主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聯合主辦,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大河報、大河財立方承辦。近10位長江學者和國家杰出青年、30多所國內知名經濟學院院長(校長)、60多所高校參會代表、近百位河南實業領袖和金融豫軍領軍人物匯聚,以“2020:新起點,新征程”為主題,探尋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中國經濟走向如何,實體企業如何突圍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