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方面,建議國家科技項目中設立一定比例的地方和企業定向委托任務,在績效評價中增加企業和用戶評價的權重,引導和持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層次科學儀器人才團隊,長期固定為企業開展服務。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勵科學儀器企業參與測控與儀器專業的人才培養,建立共同研究和聯合培養制度,將科技人員服務科學儀器企業情況作為職稱評審、崗位競聘、學位評定、人才遴選等的重要依據。
在儀器企業金融支持方面,通過設立科學儀器“專精特”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貸款等金融方式,解決一些科學儀器企業融資問題,支持企業初創、專利產品化、高端儀器產品工程化研制和應用迭代提升。還可以設立更加專業的科學儀器專項引導基金,跟蹤國家科學儀器相關科技和產業專項,提供無償資助、貸款貼息、過程補助和后補助等不同方式,接續支持其產業化發展。
在技術發展方面,應加強儀器儀表的輸入型國際學術交流和展覽活動,優化科技人才到岸政策,聯合國際力量參與國內專項研發工作,側重聯合開發國內需求明顯的、國際空白的科學儀器,在本土行業環境下開展科學儀器技術協同攻關和產業化推廣,加快科學儀器創新。管理部門要協同匹配資源、全鏈條部署科學儀器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按照“夯實基礎、構建體系、協同發展、有序競爭”的思路,緊扣我國發展重大需求,統籌部署科學儀器科技專項和產業建設。
借力“新基建”機遇躍升發展
中國工業報: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利潤同比下滑甚至虧損,國家適時提出進一步大力發展“新基建”。在您看來,此次疫情給儀器儀表行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儀器儀表企業如何借助“新基建”機遇,突破困境、提振業績?
歐陽勁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儀器儀表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行業結構和企業運營兩個方面。
疫情暴露了我國醫療健康儀器細分行業的結構和管理弱點。一方面是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高頻呼吸機等高端醫療儀器設備依賴進口,新冠疫情檢測所用的高端分析儀器也幾乎依賴進口。另一方面,額溫槍、紅外測溫儀等中低端醫療儀器我國可以自主滿足,但是由于疫情引爆,導致哄抬物價,說明我國儀器儀表行業亟需加強行業管理,增加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經營影響在儀器儀表行業尤為顯著。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缺少賽默飛、島津、羅氏、福祿克等類似的國際龍頭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當前面臨延遲開工、人手不足、訂單推遲、市場萎縮等共性問題。為此,建議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應對此次疫情。
一是國家不僅要持續培育龍頭,也要發展專精單項冠軍。我國儀器儀表行業需要世界級的儀器儀表制造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用好財稅、金融和貸款等政策,保護好儀器儀表中小企業。
二是完善企業標準體系,健全企業質量保障體系,避免企業技術流失。受疫情影響,儀器儀表企業也會出現人才流失。鼓勵利用企業標準規范“技術訣竅”,避免關鍵技術因人而存、因人而失。積極鼓勵協會、學會、標委會走進企業服務,幫助“尖子”企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企業標準體系。
三是打造產業集群,培育核心部件企業。疫情的重要影響是對物流、出行和用工的影響。政府應鼓勵形成產業集群,支持儀器儀表優勢地域開展技術和產業集群發展。另一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此次疫情加劇了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重組,儀器儀表行業要有統一的底線思維,即產業鏈上不能存在“一卡就死”的環節,必須下大力氣培育國產零部件核心企業,尤其是涉及產業安全的、單一來源的儀器儀表核心零部件。
四是利用好“新基建”對儀器儀表行業的拉動作用。我國儀器儀表企業應對標“新基建”的發展需求,加快新產品的技術開發;協同完善儀器儀表的硬件設計、軟件開發、上下游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推動產品自主創新與迭代優化;同時重視測試要求、可靠性方法、通信傳輸、安全要求等基礎共性技術。
如此,才能更好借助“新基建”機遇,突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境,實現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高質量躍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