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
高端儀器儀表的國產化一直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的軟肋。在今年的全國兩會,這一話題被多位代表委員提起,并引發廣泛討論。
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現狀如何?怎樣打破高端科學儀器市場被國外廠商長期壟斷的“窘狀”?“新基建”給儀器儀表行業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對上述問題深有感觸。他認為,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亟需從行業管理、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突破與改進。
儀器儀表行業存在結構性矛盾
中國工業報:當前,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現狀如何?主要存在哪些瓶頸問題?
歐陽勁松:“十二五”以來,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得到了各級政府大量支持政策,培養造就了一批人才和創新團隊。2019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已超過4400家,國內市場自給率接近60%。目前,我國已基本解決了儀器儀表的品種問題。但我國儀器儀表研發長期處于跟蹤的狀態,基礎研究長期薄弱,自主開發的高端儀器普遍反應不好用;儀器儀表核心元器件、專用材料、特殊工藝長期被忽視,產品聚集在中低端,高端儀器儀表、尤其是前沿引領性的科學儀器大量依賴進口。我認為,儀器儀表行業在管理、技術和產業方面還存在發展瓶頸。
一是行業管理需要優化。當前我國缺少儀器儀表不同政策串聯的頂層設計與工作機制,協同發力效果不充分。各級政府部門基本未設立相對專門的管理機構,造成儀器儀表行業信息、需求及時準確反映給政府部門的渠道模糊,管理服務體系分散多頭,行業技術發展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難以保證。
二是技術研發模式需要創新。儀器儀表開發屬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活動。儀器儀表企業是產品創新研發的核心主體,但我國儀器儀表企業普遍缺乏高端復合型人才,同時也面臨著市場和效益問題。一些需求量很少、研發代價大,但是國家亟需的儀器儀表技術和產品,企業是否適合作為研發主體,值得商榷。
三是產業鏈各環節需要協同發展。儀器儀表研制難度大,高端科學儀器研制難度更大,需要產業鏈各環節長期資金持續投入,而且亟需建設更高水平的第三方測試計量保障體系。儀器儀表研發、制造與應用相關方應形成緊密聯系的產業鏈閉環,規模較大的整機企業應聚集一批核心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本土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解決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瓶頸問題,華為在5G和芯片領域的產業布局值得借鑒。
擺脫高端進口依賴需多方協同
中國工業報:高端儀器儀表進出口貿易逆差嚴重,高端科學儀器長期依賴進口,您認為該如何解決?
歐陽勁松:這樣的進出口貿易現狀關聯于儀器儀表行業的各個方面,還與發展歷史和工業基礎有很大關聯,需要多方協同、系統謀劃行業的近期和中遠期發展。
在行業管理方面,建議用政策制度引導“制造商+用戶”的發展模式,強化儀器儀表產品對外依存情況的精細掌握,長線規劃攻關高端儀器及關鍵核心零部件,優先支持研發依賴進口的、空白的儀器儀表產品,重視制造工藝和共性技術積累。引導行業前瞻性配合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發展需求,有效精準配置國家資源,推動亟需的儀器儀表共性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轉化。建議央地資源多維度協同,統籌資金使用方式和項目遴選機制,避免多頭重復支持。
在技術發展方面,要重視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要著眼未來測試技術對儀器儀表產品發展的引領,注重測試計量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和儀器儀表核心基礎部件的開發。與此同時,為了造出“皮實耐用”的高端儀器儀表,必須加大制造、測試、標準和計量等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方面的投入,特別對于前沿新技術的服務平臺還應超前部署研發,由行業公益機構承擔建設,統籌行業發展共性資源,強化能力考核和服務績效評估,提高行業資源利用效率。
科學儀器是“短板中的短板”
中國工業報:科學儀器在基礎研究、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等方面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2018年7月1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學儀器制造企業”。對于實現該目標,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歐陽勁松:如果說儀器儀表是制約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短板,那么科學儀器就是“短板中的短板”。我認為科學儀器制造企業的培育要在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協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