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業的發展絕對離不開環境的支持,而環境中,除了市場需求,政策的扶持也是重中之重。眾所周知,2011年的時候,美國行業就認為其MEMS工藝已經成熟,可以廣泛推廣應用,確立并形成了傳感器產業圍繞MEMS工藝技術和應用兩大方向創新與突破的戰略方針。而我國傳感器產業起步較晚,為了減小差距,從差異化中尋求生機,近年來,國家也相應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傳感器和元器件產業發展。
早在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就提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確定并安排了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其中包括“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
2011年,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中,又將高檔片式元器件、高頻器件列入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及新的修訂版本中,新型電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頻率元器件等)制造均被列入國家鼓勵類產業;
2015年5月19日,制造強國戰略提出推動我國傳感器及物聯網產業向著融合化、創新化、生態化、集群化方向加快發展;
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瓶頸;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實施國防科技工業強基工程;
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強調要持續攻克“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
“近年來我國傳感器領域多項政策密集出臺,也是促使傳感器行業蓬勃發展的源泉動力之一 。” 任紅軍總結道,“只有與國家戰略和政策合轍同步的企業才會有將來”。
寫在最后
“傳感器、物聯網屬于面向未來的基礎性高新技術,是大數據、AI的重要基礎,方興未艾,前景無量,這樣的跑道,不用懷疑它的前景。但具體到每一個技術、產品、服務,仍需要解決很多高難度的具體問題,比如漢威在傳感器領域的主打產品氣體傳感器,在氣體識別研究中,傳感器的精準定性和定量分析問題始終是最具挑戰的問題之一。但這些都不是困惑,需要踏踏實實的行動。”
此外,對于物聯網碎片化的疑慮,任紅軍補充道,“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智慧化時代,技術和需求都更加呈現多樣化,碎片化是普遍現實,不用顧慮碎片化的風險,而是需要識別、提煉、抓住碎片化背后歸一化的規律和本質,對漢威來說,就是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