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是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優質的專業人才也非常缺少,需要積極培養。這點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學校需要主動貼合市場需求,培養適合發展需求的技術人才;企業自身也應格外重視在崗培訓,將生產第一線都作為實戰培訓的課堂,努力提高自身員工技能,這點上我們公司一直在踐行。
第三方面就是設備產品本土化替代,前提是需要改變進口優先的模式。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以前講全球化,現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不講全球化,更強調本土化,中國也不例外。但以前中國可能太開放,沒有意識到要注重本土化問題。
以我多年來從事芯片的行業經驗觀察,最早的時候我們做出芯片,請本地的客戶去使用,收到的反饋是:我可以買到國外的性價比和服務更好的產品,為什么要用國產?相反在國外歐美公司、日本公司都會優先用自己國家的產品。比如奔馳車用的汽車傳感器,優先來自德國制造,其次本國沒有才會選擇其他國家的產品。好在現在國內已經在關注本土化供應鏈安全,這個也需要從國家總體產業發展角度上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類似于目前國產軟件的國產替代指導建議。
問:相比國外半導體運作的IDM的模式,國內大多是晶圓代工,那以后國內會不會傾向于去做IDM模式呢?
繆:肯定會,芯片設計公司在起步階段,找晶圓廠代工是最快的成長方法,這樣可以減少資本投入。等遇到某個瓶頸,肯定會自己做晶圓廠、封裝廠,特別在傳感器這一塊工藝有特殊化的要求,每款產品設計不同,工藝也不同。
例如同一款傳感器產品博世的工藝跟英飛凌工藝是不一樣的,各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是因為專利,國外業界比較在乎專利這件事。另外就是說強調創新,產品研發制造就是要做有特色的事。
不做“me too”的產品
問:請您介紹一下目前企業研發的智能傳感器新產品和新技術?和競品相比,具備哪些亮點和核心優勢。
繆:我們的現在產品規格主要還是對標歐美的一流企業。因為不得不承認,歐美日等在傳感器芯片這個領域走在行業前列。當然,我們有一兩款產品已經達到世界水平,比如我們的高端麥克風產品,另外還有5G濾波器的產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我們也非常自豪。我在國外學習工作了30多年,我一直在說的就是產品要有創新,不能一直跟隨。一開始可以跟隨,到后來一定要有超越的理念。
問:您剛說的這兩款產品應用情況怎么樣?
繆:目前市場反饋很好,應用情況不錯,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當然國內的產品特色就是一定要又好又便宜,這是要去進一步挑戰的。
問:企業發展離不開創新人才和創新技術,請談談您的看法和建議。
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舉個在新加坡觀察到的例子。新加坡國家層面要發展一個新的產業方向,教育部、科技部和相關機構會進行密集調研,制定好需求,然后要求大學設立新的課程,相關學校半年之內做到開設新課程,培養新人才,速度非??欤@大概就是船小好調頭的實際體現,從決策到執行,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高效實用,這點值得學習。
另一方面來說,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注意理論一定要結合實際應用。大學要培養多方面的人才,除了頂級大學可以做一些高精尖的基礎科研,多數學校還要著力培養實際產業需求的配套人才,形成產業鏈閉環的同時,要有配套的人才閉環,各個崗位上都有可以挑大梁的人才。
我舉個德國的例子,在德國的工科大學招聘教授,非常看重其產業界工作經驗。而國內情況是學術和產業界相對獨立,導致教授們的產業界工作經驗普遍偏少,有可能出現理論和實際應用脫節的情況,無論對于自身科研還是教導學術都是有弊端的,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可以重視這個問題。可喜的是現在國內高校也根據國家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在快速設立半導體等課程甚至大學。
問:所以學術跟產業這塊是有脫節的?
繆:是的,非常大的脫節。培養人才要從小抓起的,中國小孩壓力太大,每天為了應付考試,沒有精力去學一些比較實際的東西。所以,孩子從小要去多接觸生活實際的東西,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去解決問題。當下尤其是在產業界,很多研發的產品和技術是否可行,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憑直覺更多一點,不能光靠用公式推導出來。
問:企業作為國內MEMS傳感器知名公司,多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請介紹創新之道。
繆:創新這塊首先就是產品一定要體現其獨特性,要做出和別人不一樣有特色的產品。打個比方,在學界要寫論文發表,其經典之處一定是要做到發表的論文要有創新點是全世界沒有其他人想到過已發表的,這對于我們產業界做創新的智能傳感器產品研發制造也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