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張文卓、梁施婷 廣州報道 在智慧工廠內,工業機器人身上攜帶的各種智能傳感器,充當著眼睛、耳朵的角色,時刻接收周圍環境的信息,并決策自身工作處在最佳狀態;在浩瀚宇宙中,航天器上大量的傳感器不斷向地面發送溫度、位置、速度、姿態等數據信息,空地信息實時交互并按照指令調整“身姿”……
從地面到太空,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智能傳感器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石,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出色地發揮作用,皆得益于一個強大的“大腦”——核心芯片。
長期以來,由于傳感器核心芯片的設計、生產被國外壟斷,加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為當務之急。創立于2003年的廣州奧松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松電子),很早便意識到智能傳感器元器件生產制造自主可控的必要性。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奧松電子已經成為國內領先應用MEMS(微機電系統)半導體工藝技術生產傳感器特色芯片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多項技術的突破,成功改寫了我國多款智能傳感器芯片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近年來,奧松電子還充分發揮垂直整合制造(IDM)的優勢,積極拓展傳感器芯片代工業務,與多家機構聯合開發制造MEMS芯片,助力“中國芯”加速突圍。
當前,廣東正全面推進“廣東強芯”工程,如何提升廣東芯片制造能力?突破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發展瓶頸?日前,廣州奧松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新準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下稱:南方財經)專訪。
他認為,發展芯片產業需要合力培育,行業龍頭需聯手上下游企業集體突圍,多方合力方能發揮“1+1+1>3”的作用;同時,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對于發展芯片產業也至關重要。廣東通過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加快夯實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的“四梁八柱”,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
率先采用IDM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南方財經:奧松電子在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實現了哪些突破?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破解資金、技術、人才等難題?
陳新準:奧松電子的核心技術是研發制造智能傳感器芯片。國內目前擁有芯片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還比較少,奧松電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產傳感器芯片的短板。奧松電子作為集設計研發、芯片制造、封裝測試以及終端應用為一體的MEMS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簡稱IDM)企業,這種運作模式在國內的智能傳感器領域非常稀少?;贗DM模式,奧松電子對客戶需求快速響應,在短期內完成從研發到應用的整個流程,這是我們最核心的優勢。
盡管近年來國內在智能傳感器領域發展較快,但由于起步時間晚,該領域仍面臨不少發展瓶頸,包括儲備人才不足、生產裝備落后、研發經驗不足、工藝制造經驗較少等,整體上還有很大追趕空間。
奧松電子采用多種方式來破解這些難題。公司創立近20年,經營情況穩定、盈利能力良好,智能傳感器的全產業鏈模式讓奧松電子在市場上獲得了非常強的競爭力;同時還擁有一支近200名工程師組成的專職研發團隊,包含近30人的海歸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此外,奧松電子也積極與國內高校和研究院進行產學研合作,打造現代化集成電路人才培育基地,引進半導體產業創新型綜合性應用人才。
南方財經:目前,奧松電子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這個模式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陳新準:公司建立了多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一是共建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奧松電子已與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眾多國內知名高校建立了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為在校生提供實習平臺,從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的各環節對學生進行培養,讓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深度結合。同時,我們也會深度挖掘優質人才,為未來科技創新儲備有生力量。
二是聯合研發項目。奧松電子會針對某一項產品或技術,與高校、科研單位的研發團隊聯合研發,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奧松電子與高校、科研單位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涉及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半導體新材料的開發、智能傳感器的研發及設計等多個領域。
南方財經:國內的大部分MEMS廠家以設計為主,奧松電子為什么會選擇IDM垂直整合制造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