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韋爾是家百年老店,但百年老店何以百年?
在接受麥肯錫采訪時,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總結了四點:一是看準方向。企業始終要保持著對未來3年、5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清晰預判;二是長期主義。企業要目光長遠,統籌投資決策、戰略規劃、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三是持續創新。企業不僅要致力于漸進式改進,更要追求突破性創新。四是卓越運營。將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等理念融入日常運營,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實現準時交付和具有競爭力的成本結構。
霍尼韋爾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企之一。1935年,霍尼韋爾在上海設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個經銷機構。截至目前,霍尼韋爾在中國有六家工廠入選了國家級或者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名單。這些工廠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創新技術應用,提升了性能和效率,同時通過成熟的安全解決方案保障生產運維安全。
更值得一提的是,余鋒在采訪中表示他看好數字化、看好中國市場。同時,他也是一名樂觀主義者、一位矢志不渝的老師。在本期“燈塔企業高層訪談實錄”中,余鋒與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論學、論道”,深入聚焦跨國企業應如何看待本土化、做好本土化、釋放中國工程師紅利。
以下為編輯后的訪談實錄。
看好中國,贏在中國
“東方服務東方,東方服務世界”
侯文皓:非常感謝余總接受本期麥肯錫的高層訪談。您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還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余鋒: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機會大于挑戰,我也把挑戰看作機遇,不管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外部。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悲傷不能解決問題。既然我們身處這個崗位,就應當坦然接受所面臨的種種情況。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積極尋找問題的根源,采取有效的行動,并觀察結果。這樣,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能力,還能激勵整個團隊共同前行。
侯文皓:霍尼韋爾在上世紀30年代便扎根中國,在中國市場已運營近90年。麥肯錫中國區的總裁倪以理(Joe Ngai)先生在去年提出,“下一個中國,只能是中國”,您怎么看?
余鋒:我非常贊成。中國近2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去年GDP增速為5.2%,今年一季度為5.3%。這個數字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間,仍非常領先。而且從絕對值來看,現在的5%比10年前的10%更高,所以我非常看好中國。
此外,中國有一些天然的優勢。例如,中國的產業工人紅利可能已登頂,人口紅利可能也已登頂,但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正在釋放,因為每年有數百萬的本科畢業生,數十萬的研究生畢業,且理工科占極大比例。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統一市場,涵蓋了聯合國組織所宣布的100多個行業門類,各類配套措施均十分完善。迄今為止,尚未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如此堅定地支持實體經濟,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積極向好的一面。
在中國,眾多優秀的行業正持續蓬勃發展。我個人非常看好中國,我們要看方向、看行業、看區域。
侯文皓:展望未來,中國正經歷著產業升級的浪潮,其產能與發展重心正逐步向新能源及其他增長型行業轉移。中國市場的客戶標準極高,霍尼韋爾如何贏在下一個中國?
余鋒:這是一個我們正在努力回答的問題。過去幾十年,霍尼韋爾在中國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實踐者、參與者、獲益者,總體較為成功。所以我們要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多,更要好:產品質量要好,服務要好,品種要豐富,讓消費者、客戶有更多選擇。
霍尼韋爾全球也是如此,一直在觀察和把握大的趨勢。公司在去年年底便提出,目前有三大趨勢與我們有關。一是自動化。無論是制造智能化,工業自動化,還是建筑自動化。二是未來航空。三是能源轉型。以礦物質為基礎的石油、煤炭、天然氣仍然重要,但今后更多是核電、太陽能、光伏等綠色能源,霍尼韋爾要利用現有技術并開發更多技術進行應用。
還有就是加快數字化。客戶經歷了數字化轉型,因此我們的員工也要在知識層面上加快數字化。HOS(霍尼韋爾卓越運營體系)、精益和六西格瑪不會變,但需要結合數字化精益和數字化六西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