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科研項目基本都能通過驗收,但黃老師從來不糊弄。他一定要做出實在的成果來。” 于平說,“黃老師常跟我們說,國家給了這么大一筆錢,這么信任我們,我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黃大年要求,設備采購貨比三家,要提交調研報告;他說“技術指標不能模棱兩可”,說不清楚他就不簽字。
黃大年的一個決定引起了許多人的不安——項目管理要“公司化”“績效化”。
黃大年提出:“借鑒歐洲大公司的相關管理經驗,在總目標下,賦予相關負責人具體任務,層層抓落實、責任全覆蓋。”他從國外引入一套在線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在電腦上檢查,看誰落后。
他不在意名利。回國之初,為了盡快推進項目進展,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曾陪同黃大年拜訪財政部。“兩個小時,他都在說他在國外做的事兒,怎么把這些技術更快帶到中國,沒提一個‘錢’字”。劉財說,這讓接待他們的一位司長感慨良久。
但他在意自己的成果。由于是第九專項,所以每次匯報時他都是最后一個,通常有部分專家有事離開現場了,“他就很不高興,覺得自己的成果沒有得到重視,后來項目負責人就調整了匯報順序。”王小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