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
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論上被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
潘建偉說:量子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顆粒,比如15瓦的小燈泡,每秒鐘都會發射出萬萬億顆小顆粒,我們把這個小顆粒稱之為量子。
平時我們上網,都是通過光通訊把信息在網絡里傳來傳去。但是在傳輸的過程中,如果旁邊有一個竊聽者,就可以拿走一點能量,他就會知道我們在說什么。
而量子顆粒因為非常小,是在用最小的顆粒傳輸信息。潘建偉說:量子衛星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量子保密通訊。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的傳統領域,中國一直落后,長期受制于人。潘建偉曾迫切又焦急地說:我想我們至少應該有一種需求,一種強烈的動機,盡快找到一種手段,不要讓別人看我們,全部都是透明的!
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我們國家的安全!
潘建偉說:在我們之前,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給了中國科學家極大的信心,將來,中國還會嘗試發射更多的量子通訊衛星。在5-10年的時間里構建包含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絕對安全的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
現在,衛星已相繼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成為量子通信通向實用化的“關鍵一步”。中國能夠率先在量子領域實現突破,對美國實現相關技術的彎道超車,有著重要意義。

潘建偉團隊在量子領域的成果,已經用在了中國的潛艇上。潛艇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作戰時需要長時間在水下潛航,但潛艇在深水中的通訊和導航卻受到嚴重影響。
而中國最近完成了一項試驗,潛艇在海里不用上浮,連續航行數月,最后到達指定位置,而且還可以傳輸大量數據。這一切都是因為潘建偉為潛艇研制的專用量子導航定位系統,使其能在水下完整接收衛星信號。
鑒于中國在水下通信和導航技術上獲得的突破,日媒希望同中國在該領域進行相關技術的深度合作。而美媒則呼吁中國能夠針對該技術同其它國家進行分享。
憑借對祖國保密事業的巨大貢獻,他也因此獲得了,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兩個月前,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該線路開通后,實現了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 2000 多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網絡,并已在交通銀行、工商銀行京滬間遠程應用。
生活中的他喜歡在工作間隙,悠閑散步,撿撿樹枝和板栗,也愛做點小菜,尤其喜歡家鄉的野菜,他還喜歡和兒子玩有趣的物理游戲。
在他眼里,在和自然近距離接觸的狀態下,還原人類最初的狀態,和自然沒有隔閡,與自然融為一體,保持初心,這才是真正對物理學的追求。
他說:發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技術是國家重大需求,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問題搞清楚,也是我內心最大的原動力。
今天中國教育所缺失的,恰恰就是這種,被應試教育所磨滅掉的,對自然,對科學,最初的好奇心。在巨大的名利聲望前,潘建偉堅守學術的真諦,這是學者最難能可貴的。
請讓我們向這位燃燒自己、實現中國科技強國夢的科學家——潘建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