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研機構BusinessInsider-Intelligence近期發布了一個虛擬現實市場的研究預測報告。該機構預測,從2015年到2020年,虛擬現實頭盔的銷售量將每年呈現99%的復合年度增長率。到2020年,虛擬現實頭盔市場的容量,將達到28億美元,遠高于2015年的3700萬美元。Gartner預測,2016年,全球VR/AR設備的出貨量將增長10倍達到140萬臺。
而在這場設備之戰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上游芯片廠商的一番廝殺。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算,上世紀90年代后半葉,在早期政策扶持下,政府向芯片業的投入資金不到10億美元。而2014年宣布的一項政策計劃表明,此次政府將拿出1000億~1500億美元來推動我國在2030年之前從技術上趕超世界領先企業。其中,從事各類芯片設計、裝配以及封裝的企業都能夠得到政府扶持。
不僅如此,2015年我國政府又進一步提出了新的目標:要在10年之內,把芯片自制率提升到70%。
中國目前有三家手機芯片企業,華為海思、展訊和聯芯,背靠華為公司的華為海思實力毋庸置疑是實力最強大;展訊被紫光并購后獲得了國家300億元資金扶持,其今年在3G基帶市場上超過聯發科成為全球第二大;這當中聯芯的實力最弱,收購Marvell無疑能有效增強聯芯的研發實力。
潛在機會
中國每年用于進口芯片的花費為2000多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已超過進口石油的花費。我國芯片產業發展比較緩慢,尤其在CPU方面幾乎一片空白,而且我國的芯片進口不設置任何門檻,甚至允許國外公司直銷,直接掌握每臺機器的信息,因此國外芯片廠商有可能通過芯片植入木馬來竊取商業機密,也可通過病毒、惡意軟件來操控控制系統,引發安全事故。
進口芯片造成了這么多的困局,原因又在哪里?
原因主要有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