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毫米波雷達的企業,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有汽車供應鏈企業新組建的產品部門,一類則是創業團隊。
先說汽車供應鏈企業新組建的產品部門:中國的汽車電子產業,我想也可以分為南派和北派。北派可以叫傳統汽車派,主要圍繞在長三角,做安全、通訊、控制的比較多。南派的可以叫做電子派,或者直接叫做車機派,主要在珠三角,是過去十年做導航和影音娛樂系統成長起來的,這幾年也都集中上市。
傳統的Tier1眼瞅著每年降本的壓力,挖空心思想要推新產品,占據更好的位置。毫米波就成了他們最容易看明白的選擇。從公告來看,德賽西威、華域汽車、同致電子都在積極布局。當然還有很多筆者不方便透露的企業,也幾乎都在積極做著技術儲備。這些公司的第一個思路就是先買方案,企圖迅速搭建產品,占得先機。但從結果來看,產品的進度總是不及預期,目測還是產品的量產化面臨了困難,畢竟這些企業的老將們熟悉汽車電子、EMC,但是微波這個玩意兒,人才都在軍工和通信行業,傳統的汽車電子公司都沒玩過,一上手,總是少不了趟幾個坑。另一方面是成本比較難降下來。如果做正向研發,人才還是比較難儲備,從射頻、天線到信號處理,再到控制策略等,面臨不少的投入和積累。
再說中國第一批做毫米波雷達的創業企業,大多都成立在2014-2016這幾年,團隊往往是科研背景、軍工背景、或供應商跳槽創業背景。比如海歸派:森思泰克、杭州智波。科研院所派:行易道、南京隼眼、蘇州安智、蘇州豪米波。實業轉型派:深圳安智杰、深圳承泰、湖南納雷。還有依萊達、木牛、雷博泰克、深圳卓穎。
全國的毫米波雷達創業企業在20家左右,拿到過融資的也不下10家。這些企業的特點也是很明顯了,一般沒有個博士的,都不好意思開店。研發基礎都比較強,執行力較好,創業的思路往往也是主動開發,啃硬骨頭。定位主要也是集中于方案商或直接志在新晉Tier1。這些企業的短板也很明顯了,第一就是缺錢,想搞好毫米波雷達這個東西,做個demo很快,但是要考慮到體系建設、市場推廣、車載適配、系統設計、校準和穩定性、工藝難度和生產穩定性,那是5000萬級別以上的投入。想做Tier1,確實就是這樣,沒有互聯網行業的小步快跑,只有做到體系完善,足夠優秀,才能敲開主機廠的大門。
國內主要毫米波雷達企業一覽,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據筆者觀察,整個行業有在量產出貨的企業主要有深圳安智杰和蕪湖森思泰克。安智杰主要是在后裝市場試水中,獲得數千套數量級的BSD、LCA雷達出貨。據企業介紹,還獲得了2個國內主機廠,4個項目的定點。森思泰克則受益于海康的定力支持,據海康威視的年報關聯交易公告,在安防領域獲得3000多萬收入。
來自:海康威視2017年報
6、市場到底在哪里?市場到底有多大?
毫米波的市場總讓人琢磨不透。筆者通過草根調研,有一個分析的思路:毫米波雷達,目前的量產應用概括無非就是前向ACC、AEB功能,后向的BSD、LCA功能。麥姆斯咨詢公司的數據是全球出貨4100萬顆。如果一輛車平均用2-3顆,也就是1000多萬臺車,全球的普及率20%左右。麥姆斯還說了,國內出貨是100萬顆,差不多就是裝50萬臺車,差不多普及率3-5%。
2016年,麥姆斯咨詢測算中國汽車預裝毫米波雷達的數量達到105萬個,其中24GHz雷達占比63.8%,77GHz雷達占比36.2%。24GHz雷達現在主要應用于盲點探測(BSD),市場需求來自中國品牌汽車;77GHz雷達主要用于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ACC),有些公司也將其用于前向碰撞預警(FCW)和自動緊急制動(AEB)。根據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S)將在2018年納入評分體系,因此77GHz雷達需求將會上升。另外,展望未來,體積更小、探測距離更長的77GHz雷達將會擠壓24GHz雷達的市場空間。
此處重點分析國內的毫米波雷達市場,伴隨著C-NCAP的五星評定、交通部對營運車輛的1094文的實施,國內將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近幾年甚至有望出現成倍的增長。目前滲透率已經來到5%,根據經驗,當一個產品突破了5%的普及率時,往往將進入快速增長期。預計2020年左右,如果市場滲透率能超過15%,市場出貨超過375萬個。前視+后視,單車價值平均800-1000元,市場空間是30-50億的級別。如果裝配率再提高,市場空間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