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毫米波雷達在中國的這幾年比作一幅拼圖,對它感興趣的人拿著自己手中的這塊小碎片,在交流中觀察別人手中的那塊,然后努力拼在一起去描繪它的全貌。筆者作為行業研究和投資行業人士,這幾年有幸收集了不少碎片,趁這個夏夜,拼一幅我的圖畫給大家看。
1、上古時代
據說,60年代,車載雷達在美國已經開始研發,只不過是10GHz的一發一收,想必用分離器件搭建的,可用性也不咋地。至少到了90年代,日美德那些響當當的巨頭們就已經相繼開始成體系的研究,并且逐漸從商用車開始上車了。在2010年以后,A(奧托立夫)、B(博世)、C(大陸)、D(德爾福)出貨就基本到了千萬級。當然,ABCD的說法是為了好記,其實,海拉、電裝、富士通、天合、法雷奧都有很強的實力。
各企業毫米波雷達市場占有率
說回到中國,中國最早一波做毫米波雷達的人大多在軍方和軍方背景的高校。高校則以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大、成都電子科大、中科院為多。做的大多也是安防雷達、船舶雷達之類。
2、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可以說,2014年,沉寂10年做研發的Mobileye上市走入公眾視野,市值越過百億美金,可謂開啟了中國ADAS的啟蒙運動和科普元年。2015年,百度無人車發布,喊出了“三年商用、五年量產”的口號,則徹底引爆了人們對無人駕駛的美好想象,各種創業團隊浮出水面。夾雜著L2、L3、L4的各種討論,人們和資本市場的熱情迅速從ADAS跨越到了無人駕駛,完成了無人駕駛從汽車圈向互聯網圈的震蕩,只用了幾個月,又完成了投資圈和媒體圈的科普。就這樣,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
3、不得不說的Smart Micro
在一定程度上,Micro Smart是國內很多做雷達的原型產品。這家德國公司提供了雷達的整體方案,好幾家傳統汽車Tier1向它買過方案,付了高昂的授權費。后來發現,原來毫米波雷達“精彩”的部分還有很多,車載雷達具備的功能也越來越多。這種授權生產的商業模式,限制開發的靈活性,越來越不能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同時,這種商業模式下的降本也是很大的挑戰。
4、射頻芯片多樣化,Ti有望成為新晉贏家
早幾年,一片文章里寫到77G芯片是禁運的,嚴重誤導了一大波人對77G的看法。現在巨頭們早就拉開了架勢,開始了激烈的競爭。英飛凌、Ti、ST、NXP四家各有特點,聲音都很大。英飛凌說,我是行業鼻祖,英飛凌-博世聯盟出貨都超2000萬片了。Ti說,我CMOS工藝,集成度高,性價比高,愿意支持你們這些小兄弟。
從筆者的觀察來看,英飛凌受限于英飛凌-博世聯盟,國內推廣有限,NXP的芯片也由于價格較高,采用的偏少。主要的幾個創業企業都采用的是Ti的方案。從產品力上看,集成的方案,降低了開發難度,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Ti積極的支持和游說,也使其支持者眾。芯片的成本基本落在10-20美金區間,較高的性價比或許能幫助Ti成為新晉贏家。
這里特別要提一下的就是廈門意行。國產化芯片,再加上是做車載行業,起步總是特別不容易,但是產品力才是最終衡量標準,目前來看,勢頭還不錯。廈門意行的楊守軍博士2011年從車載芯片巨頭英飛凌回國后,開始了毫米波雷達前端射頻芯片(MMIC)的研發。出眾的研發能力,很快就出了產品。在2015年,國內的雷達商、方案商完全還未起步的年代,僅僅做芯片市場推廣非常困難,廈門意行做了各種嘗試,不斷的送樣,耐心培育客戶。目前,我的感受,公司的轉型目標可以類比Smart Micro,把雷達中最難的部分做成方案,更好地開發支持,降低技術門檻,推動產品更快的落地。筆者認為,這樣向下游和方案集成的思路,也是當下毫米波雷達產業現狀下,射頻芯片企業生存與突破的最佳選擇。
5、創業企業不下20家,近期將迎來集中融資潮
毫無疑問,毫米波雷達整個行業,過去3年,以及至少未來2年,都將處在行業的培育期,企業都將處在燒錢做研發、耐心接車廠項目的情形。目前的格局是,創業企業和成熟企業的雷達部門不下30個,拿不到融資的都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2015-2016年的毫米波雷達融資高潮中,融到的一些錢,也基本花的差不多了。所以,筆者判斷,近期就將迎來ADAS創業企業集中的融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