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新賽道】追風逐夢 引領新潮
7月3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2023年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其中,風電作為清潔能源,截至今年上半年,裝機容量達到3.89億千瓦,在我國能源結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實際上,我國早期風電技術水平較低,設備性能和質量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隨著國內技術研發的不斷加強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風電產業開始逐漸迎頭趕上。到目前,在風電裝機容量、設備制造規模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世界第一,已經成為我國風電的亮眼標簽。中國“風”為何能后來居上呢?
8月3日,位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措美縣哲古鎮的風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這是我國最高海拔的風電項目,3.6兆瓦的單機容量,也是目前我國超高海拔地區已投產的最大風電機組。
7月19日,隨著三支長達123米的葉片緩緩轉動,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這臺巨型海上風電機組的輪轂中心高度達152米,相當于一座52層大樓的高度,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相比目前海上常用的8兆瓦風機,節約用海面積超過35%。在額定工況下,這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每年發電量超過6600萬千瓦時,能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
可以說,海拔最高和海上最大的風電機組是我國風電高端裝備制造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如今身處巔峰之上,回望我國風電發展的歷程,可以用“披荊斬棘”來形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電開始萌芽。在那個年代,我國科技水平落后,風電實驗探索進展緩慢。
直到1986年5月,我國首個示范性風電場在山東榮成馬蘭灣建成并網發電,我國風電才正式進入商業化示范應用階段。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風電產業正式被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各種鼓勵性的政策和技術標準相繼出臺,電價政策也逐步明確,我國風電產業進入了產業培育期,但與此同時,風電設備國產化程度一直是行業揪心的痛。
世紀之交的中國,對于風電行業來說,可以形容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對于最早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來說,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
為了不再受制于人,“600kW風電機組”的研制任務被列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98年,中國第一臺國產大型風電機組S600亮相新疆達坂城,這是中國風電設備國產化的開始,也是中國風電發展史的里程碑!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秋華:早期的部件都是從德國運過來,包括德國把他們的技術資料以及圖紙發往國內,我們拿到這樣的圖紙進行轉化。當時的國產化率是非常低的,第一臺大概是33.4%,其實也就是最簡單的國產化,包括塔筒、基礎,其他都是從德國運過來進行組裝的。“”
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十臺600kW風電機組陸續研制成功,國產化率逐步提升,到2000年,第十臺樣機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6%。
風電設備國產化有了從“0”到“1”的突破,但是從“有沒有”到“優不優”,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秦海巖:“風電是個新興技術,新技術出現的時候比火電要貴,同樣的電價,跟火電的市場競爭,火電和風電這兩種技術路線,沒人干風電,風電肯定是競爭不過火電的,沒有產業政策支持。什么是產業政策?就是中國政府給了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