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會開車的人越來越多,會修車的人越來越少。”這句話多少道出了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尷尬。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發展離不開人才,過去30多年,中國制造業工人基本是依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且大部分服務于對技能沒有過多要求的低端制造業和低端服務領域。
人社部一項統計顯示,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總量為1.19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約3117萬人,且嚴重缺乏,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鑒于人口紅利的消失,10年后中國進入工業強國行列,這一缺口或將進一步擴大。
職業技能培訓院校曾被寄予培養高端產業工人的厚望,但多年來,職業技術院校仍未迎來發展的春天。
職業院校發展最大的“瓶頸”來自生源。例如中等職業院校,多年來,學習成績不好的,對于學習沒多大興趣的學生都被擋在高等教育的門外,而中等職業院校只能在這些學生中展開生源大戰,為了生存,職業學校大多沒有入學門檻,采用面試入學,那么學生的素質就不言而喻了。此外,由于社會偏見等原因,很多家長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報考職業院校,一些職業院校的招生計劃還完成不到一半。
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一些地方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能力有限,僅能維持正常運轉,特別是縣級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較差,部分甚至停留在“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水平。缺乏專業教師,沒有配套的實訓設備,學生參加實訓鍛煉、定崗實習的機會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