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當國人意識到我國科學儀器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將嚴重影響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時,科技部從九.五開始,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及繼續實施的十三. 五,均設立科學儀器開發重大專項,且從十二.五開始專項的實施起,明確以企業為主;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也投入資金,設置與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和直接應用研究急需的科學儀器研發專項。近幾年我國科學儀器開發和產業化中呈現出的諸多亮點,許多即發源于上述成果。如廣州禾信氣溶膠質譜儀、中國海洋大學深海激光拉曼光譜儀、上海技物所UIRS-1型超高光譜分辨率紅外光譜儀等。
對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的反思
國企改制對我國經濟產生非凡的大發展和對各行各業帶來的成果,如前所述是巨大的,也包括儀器儀表行業、科學儀器產業。但如今,反思和盤點其對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的發展造成的失策,我感到有以下幾點:
1、國企改制中忽視了對儀器儀表行業、科學儀器產業,未能像對軍工、軌道交通(高鐵), 核能源(核電站)、通信、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強力實施進口貿易與技術引進、產業國產化密切結合等措施。
2、國企改制中也沒有明晰對原國企儀器儀表行業、科學儀器企業的核心部分的保護思路和策略。在我們外界看來,機械部、儀表局撤消后成立的行業協會,也似乎不知所措,也許是力所不及吧!
3、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條件下,國家缺乏及時出臺明晰的扶持私營企業的政策、措施,也缺乏強力保護我國產業的法律法規,例如在《招投標法》和《政府采購法》中就缺乏對我國產業,尤其是對幼稚產業,如科學儀器產業的保護。
對振興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的建議和期望
1、綜合“互聯網十”和“工業4.0”等模式,是科學儀器產業振興之路。
請準許我老夫聊發幾句少言狂。我越來越感到當今的經濟學家、金融家總是運用常人不易理解的深奧而華麗的辭句,說出帶有玄學的理論,弄得人們不知所云,不知所措。馬化騰提出“互聯網+”、阿里研究院提出“互聯網是中國經濟新引擎”,對此,我直白的理解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而工業4.0的核心是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4次工業革命,有人稱為之繼工業3.0“自動化生產”之后,進入“定制化生產”。我建議科學儀器企業應吸取上述兩者或更前沿的“新硬件時代”和更切合我國實際的“中國制造強國2025”的共同點,即將信息技術等和制造業進行融合,及時引入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將互聯網作為新工具、新催化劑、新模式改造產品的設計、工藝、生產、管理、銷售、服務。
2、將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運作這對孿生兄弟同時運用,是振興科儀產業和企業的最佳運作。
科技創新最終都要落實到產業和產品,所以創新是產業之源,但沒有金融資本的支持和市場的推動,產業、企業就無法生存和振興。從諾貝爾、愛迪生、貝爾,到我們科儀界很熟悉的perkinElmer、Mettler-Toledo、貝克曼-庫爾特、布魯克-道爾頓等,都是以科技創新起家,自身或借助于他人在金融資本運作下興旺發達。我想到天美的勞逸強先生、天瑞的劉博士、萊伯泰科的胡博士、聚光的王博士-姚博士的組合、東西的李博士、禾信的周博士、雪迪龍的敖總等一大批新興的企業和掌門人大都如此。當然隨著科技和金融業飛速發展,一身具有雙重奇才的較難了,據說美國已興起由一批喬布斯所說具有異類思維的、分散在大學、自家車庫和孵化器中的創客群體,將引領科技創新;企業和風投只是“推手”、“買家”,慧眼擇優選取創客的“怪成果”,進行孵化、養大,形成新產品和巨大市場。這也許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手法和路徑呢!
3、模仿只能是暫時的求生之路,創新才是永生之道,跟風更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