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2010年教育部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從試驗效果看,2013屆500名畢業生中,96.6%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86%進入基礎學科或交叉學科領域深造、22%進入學術排名前10的世界頂尖大學就讀、20%進入學科排名前10的世界頂尖大學就讀;2014屆近1000名畢業生中,95.4%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
實施主輔修制,培養復合型人才。主輔修制已經成為高校的一種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學生數占在當年招生數比例的平均值為13.95%。部分高校積極嘗試跨學科設置專業,推進文理交融。
夯實教授上課制度,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根據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報告,2013年,各高校給本科生上課教授數占高校教授總數的平均值為85%,基本夯實了教授上課制度。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學率先實施新生研討課、小班課,開啟了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學適應互聯網思維的學習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改變。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大聯動”的高等教育質量內外部保障體系不斷走向成熟。
教學評估實現對高校分類引導。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標準、新技術與方法,從頂層設計“五位一體”的教學評估制度。通過院校自我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改變過了過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進高校自主發展和特色建設。2010年起,開展對2000年以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合格評估,已評估143所學校,覆蓋了全國28個省(區、市),約占全國新建本科高校總數的50%左右。從2013年起。對參加過上一輪評估的本科院校實施審核評估,完成了18所高校試點工作。
倡導專業論證和國際同行評估。從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領域已由10個拓展到14個,年度認證專業數量由30個增加到138個。目前,通過認證數量的專業由75個增加到318個,覆蓋高校由51所增加到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參加認證。2012年,中國完成了加入《華盛頓協議》的相關準備工作,并在13個專業領域開展了69個專業認證試點。
建立內外聯動的質量保障機制。在評估引導下,各高校從質量標準、隊伍建設、機構組織、監控手段以及反饋改進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建立有標準、有組織、有隊伍、有監測、有反饋的內部質量監測評估體系。
建立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評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設高校編制教學質量報告,2012年,范圍擴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擴大到全國所有公辦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級專門的評估機構已經發展到13家。
(八)高校樹立以生為本意識,切實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就業率保持穩定,學生對就業、高校教學等各個方面基本滿意。
根據60所“211”工程院校發布的《2013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數據,“211工程”院校學生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為88.6%。其中學生最為滿意的項目是師資隊伍(92.5%)和教師專業水平(90.5%),然后依次為教學質量(89.47%)、教學教風(87.75%)、教學管理(84.73%)、資源保障(84.64%)。
根據227所高校《2014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2014年高校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滿意度高達93.24%。
根據對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情況,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感到“滿意”的達到46.71%,“基本滿意”的達到39.9%,根據這兩項指標合計出的學生對教育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6.61%。
根據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對1139所高校的學生滿意度情況的分析:全國高校學生滿意度的平均分值為4.09(五分制),這說明學生對高校總體表示比較滿意。就綜合滿意度情況來看,全國高校的平均分值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別為4.58和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