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計量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 2021-2035年)》(國發[2021]37號,以下簡稱《規劃》)為核心,深化計量改革,堅持創新驅動,推動計量體系不斷完善、計量能力持續提升,積極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計量基礎。
一、堅持戰略引領,完善計量制度
強化歷史擔當, 履行歷史使命。準確把握計量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全面履行好新時代計量職責。
落實計量規劃, 細化目標任務。 制定印發貫徹落實《規劃》任務分工和三年行動計劃,形成各項計量工作向規劃目標任務穩步推進的進度表和路線圖。
加強計量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積極推動《計量法》修訂,推動出臺《計量校準管理辦法》。做好地方性計量法規制修訂和部門、行業計量管理制度建設工作。
推行法定計量單位制度。 組織開展計量單位使用情況專項監督抽查。研究制定《非法定計量單位限制使用管理辦法》。組織開展量和單位、數字單位制(D-SI)研究。
構建大計量 工作格局。 更好發揮全國計量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的計量工作議事協調機制的作用,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推動形成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合力。
加強計量政策研究工作。 充分發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各級各類計量技術機構和有關計量智庫、社會團體、高等院校作用,不斷加強新時代計量監管政策和制度體系研究。
二、夯實技術基礎,提升計量能力
提升國家計量基準能力水平。 新建一批高準確性的國家計量基準,推動開展國家計量基準關鍵部件國產替代研究,開展國家計量基準監督檢查。
加強計量標準建設。加強碳達峰碳中和、 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食品安全、先進制造等領域計量標準建設。研究制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能力建設指南,加快計量標準考評員隊伍建設。
完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加快重點領域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進程,加強部門(行業)和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建設與管理,推動建立國家、部門(行業)和地方計量技術規范數據庫。
推動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組織制定《基層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標準》,研究建立全國型式評價實驗室公開查詢系統。編制計量援藏援疆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停征計量收費后相關計量經費保障情況專題調研。
強化計量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修訂印發《注冊計量師注冊管理規定》,修訂完善注冊計量師計量專業項目考核規則,開展計量專業技術人員技能比賽等活動。
抓好標準物質質量提升。 組織開展標準物質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標準物質提質培優三年行動計劃。加強標準物質監督檢查,建立.-批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
不斷加強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與管理。出臺加強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指導意見,成立碳達峰碳中和、數字計量、人工智能和行業計量技術委員會。
提升計量比對供給。做好2022年計量比對項目立項實施和監督管理,新公布-批計量比對結果。加快計量比對技術規范修訂,健全完善計量比對管理制度。
三、推進計量改革,強化計量監管
加強民生計量監管。持續組織開展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重點民生計量領域專項監督檢查,鞏固整治成果,嚴厲打擊缺斤短兩、利用計量器具作弊等計量違法行為。
建立健全民生計量工作長效機制。加強智慧監管,促進民生計量工作從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服務從被動應對型向主動推送型轉變、監管從政府主導型向社會共治型轉變。
深化計量器具型式批準制度改革。 推進進口計量器具型式批準改革試點,指導地方研究國產計量器具型式批準制度改革方案,支持地方開展告知承諾、型式評價前置等改革試點。
提升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執行力。 組織各地建立兩個臺賬:本地區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基本情況臺賬和與之對應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基本情況臺賬,確保各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守住法制計量和民生計量“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