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海西晨報》以《建議出臺措施鼓勵教學儀器研發生產》為題,講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蘭蓀教授在鼓勵教學儀器研發生產方面的提案建議。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鄭蘭蓀在課上用足球生動講解C60結構
“用于教學的科學儀器,實際上就像大號的玩具,不僅可以讓學生明了儀器的原理,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鄭蘭蓀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教育部及有關部門能夠制定政策措施,鼓勵教師研發和推廣教學儀器,同時鼓勵企業參與教學儀器的研發和生產。
鄭蘭蓀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各種科學儀器(包括中高端儀器)在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理工科畢業生走上崗位后,很可能需要操作和應用這些儀器,有些學生還可能參與這些儀器的研制和維護工作。教育部頒布的各專業教學質量標準明確:理化等學科畢業的學生要能夠了解一些相關重要儀器的基本原理,掌握這些儀器的操作技能,甚至培養初步的研發能力。
然而,目前我國高校中只有少數能夠配置主要用于教學的中高端儀器,因為這些儀器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而大部分高校由于經費限制,配置這些儀器主要是保證科研需求,而難以用于教學。同時,這些儀器的設計和功能并沒有考慮教學需求,智能化程度和集成度很高,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本只能做到教師演示儀器的操作,學生進樣獲得結果后加以分析。學生不了解相關儀器的構造、工作原理,缺乏實際操作的機會。這樣的實驗教學條件,顯然不能達到教學質量標準,也不能滿足學生今后工作的需求,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針對這一情況,我國高校的一些教師已經開始研發用于教學的科學儀器。“這些儀器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使得普通院校都有能力配置。它們的推廣及相應實驗課程的建設,可以說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創新。”鄭蘭蓀說,可是這項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有能力研發教學儀器的教師很少,而且這樣的工作既缺乏經費支持,又沒有名譽,因此缺乏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儀器的生產必須由企業完成,但由于教學儀器不應當盈利,因此很難找到合適的生產企業。
為此,鄭蘭蓀建議教育部制定政策措施,鼓勵教學儀器的研發和推廣工作。比如,教育部(或會同科技部)就教學儀器的研發工作立項,使有關教師可以申請到研發經費;教育部還可以通過文件、會議、講話等方式,鼓勵教師參與教學儀器研發,在高校推廣這些教學儀器。同時,有關部門可制定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參與教學儀器的研發和生產。同時應免除相關企業生產此類教學儀器的稅收,降低儀器生產成本,保證儀器售價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