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特別強調一條就是要加強工程師素養,以及團隊協作攻關能力的培養。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靠一個人把一件事情做完不太現實,這需要各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學生要具備系統觀念。現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一些存在系統能力差、協同能力差的弱點,這與培養機制有關。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具備系統協同觀念,畢業后我希望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軍科學家或是卓越工程師。
科技自立自強
“需要高校和政府互為合力,共同思考這個問題”
政事兒: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你如何看研究平臺的作用?
尤政:研究平臺是科研的基礎條件,特別是工科,沒有平臺是一定培養不出好學生的,是一定出不了大成果的。我在清華曾總結了一條經驗:理工科跟醫科實際上平臺是決定性因素,有了平臺就可以吸引領軍科學家,就能做成大事。
文理科是以大學者為核心,配備好條件就能出研究;工科必須有平臺,好平臺吸引到頂尖領域科學家,就能出大成果。工科要引進人才,首先看有沒有平臺,否則引進了大科學家,沒有平臺他自己啥事干不了,也就待不長久。所以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確實和平臺有關系。
建校70年來,華中科大始終把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平臺作為積聚創新動能、鍛造戰略科技力量的“關鍵棋”。目前華中科大已有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兩座國家大科學裝置,位列全國高校首位,以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
這四大國家重大科技平臺,被譽為華中科大的“四顆明珠”。近期,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將相繼獲批落戶華中科大。這些都將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支撐。
政事兒: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如何做到科技自立自強?
尤政:自立自強的科技是永恒的生產力。這需要高校和政府互為合力,共同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為,高校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堅持“四個面向”,找準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而政府要圍繞創新鏈來部署產業鏈、引導資金鏈,通過合理布局推動機制體制創新。
比如湖北正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認為要把一個個“電線桿”樣的實驗室、研究機構,整合成“金字塔”,按照發展需求進行整合。在信息技術領域,至少可以把4個湖北實驗室的力量集聚起來,打造成頂尖國家實驗室。在目標導向上,要解決真問題,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在評價方式上,要“破四唯”、“立新標”,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薪酬制度,穩定并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在科學管理上,要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參與東湖科學城建設
“名城孕育名校,名校成就名城,兩者共生、共興、共強、共發展”
政事兒:去年湖北省在光谷啟動建設湖北東湖科學城,面向全球創新策源,加速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華中科大是如何參與東湖科學城建設的?
尤政:一流的大學和一流的科學城,是未來國家高技術發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共同肩負著國家使命和時代責任。名城孕育名校,名校成就名城,兩者共生、共興、共強、共發展。
今年是華中科大建校70周年。70年來,我們培養了70余萬學子,約50%留在了湖北。這50%中的60%留在了武漢。而留漢的畢業生中,又有50%在光谷就業創業。從1981年到1990年,我在華中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大學習,還沒有“光谷”概念。30多年過去,我看到光谷堅持凝聚技術、凝聚人才,光谷人有一股精神氣。光谷取得的發展、創新地位的建立,是無數華中科大人、武漢人、湖北人創造出來的。我相信,只要大家準確把握戰略布局方向,我們就一定能夠建好東湖科學城。
政事兒:對于東湖科學城的未來發展,你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