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
5月30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促進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推動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和青年科技后備軍。
如何促進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從1.0版到2.0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如何提升國家“硬實力”的?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對科學家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尤政說,卓越工程師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通過生產實踐支撐國家產業發展。
尤政出生于1963年12月,1981年9月進入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本科學習,后留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進入清華大學工作,歷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去年10月他回到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校長。
尤政(受訪者供圖)
卓越工程師培養
“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要求卓越工程師必須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政事兒:教育部于2010年、2017年分別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版和2.0版。在新工科建設方面,教育部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新工科建設的核心議題。卓越工程師與我們一般人印象中的工程師有何不同?
尤政:我理解,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和以前講紅色工程師的培養,是一個體系的不同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工程師被稱為紅色工程師,清華、華中科大都是紅色工程師的搖籃。這批人首先政治堅定,愿意服務于國家;其次有很高的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經驗。在當時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下,紅色工程師解決了我們國家落后的工業能夠正常運轉的問題。
現在講卓越工程師,首先還是要愛黨報國,這個前提沒有變。“卓越”這個詞,我理解與普通工程師有不一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卓越工程師必須要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可以叫“科學家+工程師”。第二要有很高的創新能力,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前的工程師可能按圖紙把工程完成了就叫工程師,而中國要走向世界中心,我們肯定不是按照國外標準和路徑來照做,而是需要我們去創造新標準和新的解決方案,如果不具備創新能力肯定不行。第三還需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具有系統集成技術的能力。
這三方面既是國內工程師與國外工程師的區別,又是現代工程師與傳統工程師的區別,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事兒:這需要培養體系做出哪些變化?
尤政:以前工程師的培養是以做出合格產品為目標,現在以創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為目標。這與國外的培養模式也不一樣。國外大學培養的叫應用基礎人才,大學的專業培養并不太深入,大學畢業后就到企業去,企業的培養體制最后鍛造你成為了他企業的工程師。在大學你有很開放的思維,不會約束你,但到了企業,就必須圍繞產品目標做事情,培訓非常嚴格。國外的工程師與中國的工程師含義也有區別,培養模式不一樣。
這就要求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需要變化。以前工科大學生被稱為工程師,現在工程碩士、工程博士都納入了培訓體系,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從本科一直延伸到了博士。培養體系變化要求教材體系、實踐培養體系與時俱進,重構卓越工程師的知識體系。
政事兒:新時代對卓越工程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尤政:第一,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制造產業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以前培養的工程師的知識結構大多數已經適應不了社會需求。如果只做機械,只做基于原材料的生產加工附加價值就不高。因此,必須把信息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結合起來創新發展。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要求卓越工程師必須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同時還要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