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7月20日電(盧德坤) 202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日前,GIO(全球行業組織,Global Industry Organization)網站公開發表了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央企業數字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數字化轉型行動”學習研討班上所作的《智能制造核心要素及其實施路徑的建議與思考》報告,其中對智能制造概念理解和新時期智能制造面臨關鍵問題的分析,在行業內引發了廣泛共鳴。
歐陽勁松現任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總體組副組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召開前夕,針對“十四五”時期如何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縱深發展的問題,新華財經對歐陽勁松進行了獨家專訪。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
新華財經: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特別是與工業互聯網技術和概念相互交織后,各界對智能制造的內涵仍有不同理解。如何能夠更加通俗易懂地詮釋智能制造的深刻含義?
歐陽勁松: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剛剛發布的IEC TR 63283-1:2022《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 智能制造 第1部分:術語和定義》國際標準給出了智能制造的定義:智能制造是通過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手段,綜合利用網絡、物理實體、人員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生成產品與服務,并與企業價值鏈中的其它環節進行協作,以提升制造性能的制造模式。我國早在《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就給出了智能制造概念: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經過“十三五”的實踐,我以為下圖有助于我們在上述定義基礎上加深對智能制造概念的理解。
圖為智能制造概念理解
智能制造是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類新技術“加持”“融入”到工廠中的工藝裝備、軟件、產品等,在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環節發揮作用,使生產工藝、制造過程、產品質量等提升改變的過程,最終推動制造企業實現提質、降本、增效的目標。例如:通過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擬世界中對物理世界的全過程進行實時、動態交互地建模、仿真、決策,并指導物理世界迭代優化;利用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立面向全球的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域的產業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制造。
智能制造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業、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等不同主體的協同配合,通過推動智能制造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公共服務、應用推廣、配套措施等方方面面共同發展,才能支撐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新華財經:面對全球制造業格局深刻調整,增強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是我們的核心目標,智能制造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歐陽勁松:面對國際競爭加劇與國內疫情影響的“雙重挑戰”,我國始終將智能制造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和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一方面,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標志,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正在成為各國搶占數字經濟制高點的主戰場。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是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縮小我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差距、在育新機開新局中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手段。第二,智能制造能夠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乃至全球資源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協同優化,有效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當前疫情影響下,制造業對生產柔性化、供應鏈實時響應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制造能夠提升柔性化生產能力,形成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提升生產效率與供應鏈韌性。
新華財經:未來,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應著重從哪幾方面發力?我國如何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