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放共享 讓大型科研儀器“忙”起來
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端電子顯微鏡50%以上的機時由青年科學家使用。通過高端電子顯微鏡服務,該所2021年度取得26篇SCI論文成果,其中16篇由青年科學家完成,占60%以上。
這不是個例。如今,青年科研人員已成為中科院1萬多臺(套)大型科研儀器的主要用戶。
“通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破除稀缺資源壟斷,讓青年科研人員能夠找得著、用得上最先進最高端的科研儀器,盡快將科研思路轉化為科研行動,進而形成科研成果。”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任蘇靖日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取得積極進展。
不僅在支撐保障重大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收獲頗豐,高校院所還通過建立開放共享的儀器中心,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就在不久前,2022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出爐:參評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運行和開放共享情況總體較好,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
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拍攝的共享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無人機照片)。劉大偉攝
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大型科研儀器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保障。持續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對提升國家創新整體效能、服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近年來,高校院所對開放共享的認識發生根本轉變,從注重“為我所有”到注重“為我所用”,從“重建設輕管理”到“重統籌看績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蛻變源于激勵約束并重的“年度大考”。自2018年起,科技部、財政部每年組織對近350家中央級高校院所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情況進行評價考核,2018年—2022年共獎補692家(次)高校院所,撥付經費6.75億元,通報并督促整改60家。
說到儀器開放程度和使用效率的顯著提升,就不能不提到河海大學。該校2018年參加評價考核時,大型科研儀器的平均年有效工作機時只有556小時,被評為“較差”。
這個結果讓剛剛分管實驗室的河海大學副校長鄭金海感到“壓力山大”。該校并非不重視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工作,也出臺了《河海大學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建立了儀器購置論證和開放共享管理體系,怎么還會出現這種結果?
究其原因,是政策制度執行不到位。比如,“學校儀器購置缺乏統籌,存在因引進人才購買大型科研儀器,事后儀器閑置的情況。一臺氣質聯用儀全年只開機3次,一臺制備液相色譜儀全年未使用”。鄭金海和同事調研走訪后還發現,學校部分儀器專業性較強,開放共享程度低;部分大型儀器精密程度高,使用效率高會引發較高的維護維修成本。
直面問題,河海大學通過優化組織管理、完善制度建設、推進評價考核、創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專項活動等措施,創造性提出“推、保、考、提、拉、改”6字工作法,大力提高大型儀器使用效率。僅2020年度,通過校內論證削減1/3以上的儀器購置,節省購置金額1136萬元;共享基金、維修基金的建立,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解了后顧之憂;儀器設備使用機時、對外服務、科研成果等被納入績效考核……
一系列“組合拳”接連出擊,河海大學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儀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機時達到1223小時。2022年,河海大學在開放共享“年度大考”中獲得“優秀”。而這,只是新的開始。
獎懲并重提升共享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