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商務部發布《關于<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修訂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擬將新增7項禁止或限制出口的技術。其中,“激光雷達系統·車載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技術”赫然在列,將激光雷達系統列入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在激光雷達系統的條目下,其控制要點是“車載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技術”。這意味著我國狂飆突進的車載激光雷達產業,現已占據制高點,擁有話語權,具備對美國采取技術反制、卡美國脖子的實力。
適時亮劍:我國激光雷達關鍵技術將限制向境外轉移
眾所周知,車載激光雷達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所不可或缺的智能傳感器,被稱為高階自動駕駛汽車的“千里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技術出口是指從我國境內向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的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技術秘密轉讓、技術服務和其他方式的技術轉移。也就是說,凡是涉及向境外轉移技術,無論是采用貿易還是投資等其他方式,均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的規定。
限制激光雷達技術出口,意味著倘若有外國企業或機構欲收購我國的激光雷達企業,或者我國的激光雷達企業欲赴海外投資,均需向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申請技術出口許可,商務主管部門收到技術出口申請后,會同科技主管部門進行審查。
簡而言之,我國將限制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向境外轉移激光雷達先進技術,避免國外企業或機構獲取我國獨有或占據優勢的激光雷達關鍵技術。
科研亮眼:60年前我國成功研制世界首部激光雷達樣機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精確制導領域的開拓者、戰略科學家陳定昌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部激光雷達樣機。
1963年,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高材生陳定昌順利畢業,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現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其后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長、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即已開展對激光雷達的科研與探索。其時,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提出著名的“激光之問”:激光能不能做一個信號源,像無線電一樣,也能做各種各樣的探測和制導應用?這個“激光之問”最終交由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陳定昌率團隊攻關落實。
當時,被任命為項目組長的陳定昌年僅20多歲,他率領科研團隊夜以繼日開展深入攻關與大膽探索,以創新為利刃披荊斬棘,終于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達樣機,發展了中國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達,比美國林肯實驗室領先多年。
可惜在激光雷達民用領域,我國長期處于空白。
直到2013年,我國車載激光雷達產業開始起步。
業績亮麗:我國車載激光雷達產業化遙遙領先于美國
彈指一揮間,時光之河流淌到了2013年。從該年伊始,我國以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為代表的車載激光雷達企業初創起步,并迅猛發展,自主研發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國產車載激光雷達產業由此步入狂飆突進的快車道。
由于我國擁有比美國更廣闊的汽車市場,我國的造車新勢力等新興車企更具有創新精神,我國的消費者更能擁抱新事物。歸根到底,我國比美國更適合車載激光雷達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美國激光雷達鼻祖Velodyne發明車載激光雷達之后長達十多年時間里,其出貨量提升一直緩慢,2021年才達到1.5萬臺。
而我國企業速騰創聚車載激光雷達年產能已達百萬臺,禾賽科技目前的車載激光雷達單月出貨量已逾1萬臺。顯而易見,我國車載激光雷達企業已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與強勁的技術實力。
在車載激光雷達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方面,比拼的是關鍵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至關重要的是,比拼在滿足技術需求的前提下加速產業化進程。
2022年11月8日,美國激光雷達上市公司Quanergy宣布當日收盤后暫停交易,紐約證券交易所決定對該公司啟動退市程序。
就在Quanergy宣布退市前不到48小時,美國激光雷達企業Velodyne與Ouster兩家上市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市值僅為4億美元。
而在2022年10月,創立24年的車載激光雷達企業Ibeo發布公告,德國漢堡法院已經批準其啟動破產程序。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車載激光雷達企業捷報頻傳,產銷量和訂單數迅猛躍升。充足的數據充分地說明,我國車載激光雷達產銷量更大,成本更低,規模優勢更明顯,產業化進程遙遙領先于美國等西方國家。
全球知名市場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Yole Intelligence近期發布《2022年汽車與工業領域激光雷達報告》。該報告稱,中國在全球汽車激光雷達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來自中國的汽車激光雷達供應商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該報告統計了包括全球十余家頭部企業在內的激光雷達研發制造商在汽車和工業市場應用的份額占比情況,2018年到2022年,中國的汽車激光雷達供應商占據前裝定點份額的50%,大幅領先于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擁有車載激光雷達企業的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