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替代到領跑,國產基因測序儀正改寫全球競爭版圖。
今年2月,基因測序儀制造商因美納(Illumina)被中國商務部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后,3月4日商務部發布處理措施,禁止因美納向中國出口基因測序儀。這一事件如同導火索,進一步點燃了國產基因測序儀的替代熱情。
行業共識是,預計因美納被納入商務部不可靠實體清單或對中國測序儀及耗材市場格局產生影響,國內基因測序企業有望進一步攫取國內市場份額,為2025年基本面帶來支撐。
國產替代的現狀:將觸發替代加速
2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將美國基因測序儀制造商因美納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3月4日,商務部發布不可靠實體清單工作機制關于對美國因美納公司采取不可靠實體清單處理措施的公告,禁止因美納向中國出口基因測序儀。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同日公布的答記者問中,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于2月4日依法決定將美國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美國因美納公司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采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綜合考慮該公司違法情節等方面因素,不可靠實體清單工作機制依法作出禁止其向中國出口基因測序儀的決定。
業內共識是,此次事件勢必影響到當下的市場規模及競爭情況。這使得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光刻機”的基因測序儀的國產替代進入加速通道。
基因測序技術是指獲得目標DNA片段堿基排列順序的技術,而基因測序設備行業是高度集中的市場,測序儀是基因測序產業鏈的核心,具有龍頭企業競爭力強且市場份額大的格局特點,華大智造、因美納(Illumina)、賽默飛(ThermoFisher)市場占有率合計近90%(按收入口徑計算)。
因美納曾是基因測序行業的絕對領導者,掌握著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在高通量測序市場中獨占鰲頭。因美納測序技術的先進性、專利的壁壘,以及廣泛的行業生態,使得全球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產業用戶不得不依賴其設備和試劑。
但這種封鎖并未阻止中國企業的追趕,反而激發了國產企業的自主創新決心。從DNBSEQ技術的突破到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成熟,國內企業逐步打破因美納的技術壟斷,為行業提供了高質量的替代方案。
“華大智造早在10年前就開始布局基因測序技術,2015年發布了首款擁有全套源頭性專利測序技術的BGISEQ-500國產桌面型測序儀,采用DNBSEQ核心技術,通過滾環復制進行模板擴增,測序準確度極高?!比A大智造首席運營官蔣慧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經過10年發展,華大智造已實現了高中低通量測序儀產品的全覆蓋和全布局,去年還發布了長讀長納米孔測序儀,在長短讀長結合技術上,做到全世界唯一的全通量全覆蓋。
就在DNBSEQ測序技術發布十周年之際,2月24日華大智造發布全新桌面式基因測序儀T1+,是全球首款可在24小時內產出Tb級別數據的桌面式測序儀。T1+也是目前全球桌面式Tb級別基因測序儀中速度最快的機型之一。
(科研人員正在使用華大智造研發的基因測序儀)
從技術創新、產品布局到供應鏈完整性,國產企業的競爭力已今非昔比。因美納在中國市場的絕對優勢正在被一點點削弱,基因測序儀的國產替代正在加速推進。
中研普華數據顯示,因美納在華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64.5%,驟降至2023年的54.2%,而華大智造同期市占率從19.9%躍升至32.6%,2024年裝機量更以56.4%反超對手。在蔣慧看來,這一數據直觀地展示出國產替代的巨大潛力,也凸顯出國內基因測序企業迎來的發展契機。
國產替代的原因:技術領跑 AI助推
隨著因美納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2月以來國內基測序儀企業紛紛拿出置換方案。作為國內基因測序儀行業龍頭,近期華大智造與行業同仁共同發起了一份關于“可靠”的倡議,向業界表達“中國智造,不止可靠”的信心與承諾。截至2月28日,已有華大科技、吉因加、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等20家在生命科學不同業務領域的機構及企業加入了共同倡議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