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光刻機還“卡脖子”的醫療器械設備,價格從3000萬降到260萬,造福國人。
近期,國內公立醫院集中采購核磁共振儀,注明只要國產設備,原因是:國產核磁共振實力可比肩西門子、飛利浦、強生等大牌。
資料顯示,國產1.5T核磁共振儀已經降價到260萬元,相較去年再降33萬,作為心腦血管、腫瘤等方面的篩查利器,因被西方壟斷多年,各大醫院曾經不得不以3000萬元/臺的“天價”購入,中國高端醫療診斷市場淪為國際巨頭的“提款機”。
1、被西方“卡脖子”30年
2018年,北大核磁共振中心一臺機器出了故障,當要求德國廠商售后時,對方卻說:先付23萬元人工費,再去準備液氦。背后的意思是,如果德國公司沒能修理成功,這23萬元大概率是退不回來了。
“中國人購買科研儀器的熱潮,不知救活了多少外國公司!”科技部原副部長的一句話,說盡了被西方壟斷背后的無奈。即便是北大核磁共振中心,也得忍受這樣的區別對待,因為國內生產不出同類儀器。這家德國公司,有國內80%以上的市場,每年營收達20億美元。
我國大額的科研基金,流入國外巨頭的荷包,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從外國進口儀器儀表花費高達449.6億美元,是第三大進口產品,僅次于石油、電子器件。
被拿捏的還有全國三甲醫院,包括核磁共振儀在內的影像設備,幾乎被GE、飛利浦和西門子(以下簡稱“GPS”)三家壟斷,市占率90%。沒有國產選擇就沒有資格議價,為了能用上一臺核磁共振儀,三甲醫院們必須掏出幾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而那些“沒錢”的縣級醫院,只能放棄購買。
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劇我國醫用裝備稀缺,一百萬人口核磁共振儀擁有量不到西方國家的1/5,更重要的是,磁共振檢查費用居高不下,無法讓普通人受惠。
2、國產技術終結“暴利”
為粉碎天價,實現國產替代,國產企業的反擊,從未停止。
2015年,國產核磁共振儀憑借“物美價廉”的殺手锏,徹底取而代之, 逼得進口品牌全面退出低端市場。2020年,在核磁共振體量最大、競爭最激烈的中端市場,國產品牌再度強勢占領,從一級醫院到三甲醫院,逐級覆蓋,硬生生將GPS三大巨頭的市場份額從90%打到47.8%。
同一時間,國內企業聯影激動地宣布,已造出了更加高端的3.0T核磁共振,截至目前,占據高端市場17.1%的份額,是首個擠進四強的國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