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覽富財經網 珊珊
編輯|念可
科學儀器是科技自立自強基石,國家多次強調重要地位。
近日,《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次強調了要打好科學儀器等國產化攻堅戰,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早日實現用我國的自主研究平臺和儀器設備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
目前,國內科學儀器行業整體參與者眾多,市場競爭激烈,但市場份額主要被國外知名企業所占據,部分品類的國產化率不到10%。政策助力下,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1、大國重器,方興未艾
科學儀器行業是服務于科技創新研發的核心行業。根據國務院統計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口徑,科學儀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等研究實驗基地。科學儀器設備根據檢測領域可分為分析儀器、計量儀器、電子測量儀器等15類。
科學儀器行業本身體量不大,但卻對下游多數行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缺少相關科學儀器,幾乎所有科學研究將無法進行。因此,科學儀器的每一次進步往往能夠帶動下游若干個細分領域的發展。
作為用來測定物質的組成、結構等特性的儀器,科學儀器下游應用場景廣闊,主要有食品、制藥、農林水產、環境、第三方檢測、化工、科研與教育等領域。其中,光譜、色譜、質譜儀是主要的分析儀器產品,生命科學以及材料科學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
近年來,我國反復強調科學儀器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并接連出臺多項利好科學儀器行業發展的支持政策。
一方面是貼息政策疊加退稅優惠,加速消費端設備更替周期。2022年9月,國常會決定對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階段性財政貼息和加大信貸支持,總體規模預估為1.7萬億元;財政部、發改委等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對新增10個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貼息2.5%,額度2000億元以上。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可全額退還增值稅,目前執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
另一方面是打造高端儀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對職業院校的儀器設備總值和生均比作出一定要求:一般中職院校要求儀器設備總值不低于300萬元;工農林醫和綜合類高職院校的生均儀器設備不低于4000元,文科、體育類不低于3000元。重點監測指標全部達標的學校比例,到2023年底達到80%以上,到2025年底達到90%以上。
目前,全國約有中職院校1.03萬所、高職學生在校人數約為1600萬,按照文件要求,分別對應市場空間300億和640億元。
近年來,世界科技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各個國家將資源集中到研發、教育等知識密集型領域,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研發經費的不斷增長,將持續帶動科學儀器行業市場規模擴大。
根據SDI測算,2020年中國分析儀器市場規模可達74.5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500億元),占全球分析儀器市場的12%。廣發證券預計,2020-2025年國內科學儀器市場需求復合增速可近9%,2025年可達768億元,廣闊市場空間下亦有希望孕育國際龍頭。
2、國產替代,進程加速
國家不斷出臺利好政策,旨在打破國外高端分析儀器壟斷、提高高端分析儀器國產化率。
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已基本成熟,市場競爭格局較平穩,而我國科學儀器行業起步較晚,在知識產權產出、產品工藝等與海外仍有較大差距。
長期以來,國內科學儀器市場份額主要被國外知名企業占據,大型科研儀器七成以上為進口產品。根據《2022年中國科學儀器行業全景圖譜》,科學儀器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進口產品,僅次于石油和電子元器件。
回顧2022年全球上市儀器公司營收情況,前20儀器公司平均營收達到70.74億美元,平均增長9%。20家公司中僅有兩家出現下滑;全球儀器龍頭賽默飛2022年營收增長15%至339.2億美元,第二名丹納赫增長7%至314.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