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重慶市制定先進制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提出江津、合川、永川等“渝西八區” 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重要產業備份基地和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兩個目標,大力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面向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市的整車、整機、整裝積極發展整零配套,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計劃到2027年,渝西地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收1.4萬億元。
隨著綠色低碳發展、產業布局調整優化、深化開放合作和要素保障能力提升等一攬子行動,一批“渝字號”領航企業加速成長,重慶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在日益煥發新活力。(記者 周凱 重慶報道)
天津:定位“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正值夏日,位于渤海之濱的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天津市長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內一片熱火朝天景象。工人們正實時監控設備數據,緊鑼密鼓地生產全氟聚醚、氫氟醚等訂單產品。
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定位,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是天津的傳統優勢之一。“今年是‘訂單攆著生產跑’,目前生產裝置滿負荷運行,訂單需求十分旺盛。”看著一批批化工新材料源源不斷下線,該公司總經理白智勇感慨道。
剛過“一周歲生日”,這家年輕的化工企業已有了新的暢想。白智勇介紹,近期公司還準備再推進6個創新成果的產業轉化工作,二期項目也在籌備之中。“項目建成后,產值預計將達到目前的8到10倍。”
作為中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制造業始終是天津的戰略優勢與堅強支撐。飛鴿自行車、海鷗牌手表、牡丹牌縫紉機……不少家喻戶曉的品牌成長于斯,制造業傳統早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脈”。如今,智能科技與綠色理念深度融入制造業生產全流程,更使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
戴上“腦電波帽”、坐在電腦屏幕前方,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的兩名“95后”學生僅憑意念,就操縱身旁的多腦協控智能機械臂寫出了一幅充滿“科技感”的福字。
在科技前沿,“腦語者”芯片為實現腦機接口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撐;在臨床領域,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系統“神工-神機”已在多家醫院實現應用……在正式揭牌不久的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內,一幕幕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已經從夢想走進現實。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主任助理、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教授許敏鵬介紹說,這座實驗室不僅是腦機交互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正加快探索成為制造業的技術底盤與核心支撐。“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在航空航天、康復醫療等領域顯示出應用價值與潛力。”
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加持”下,數字化正為中國制造業賦能。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坤宇表示,隨著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企業數字化和產業鏈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制造業效率和產業鏈協作效率將大幅度提升,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競爭優勢。
“制造業已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并將繼續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張坤宇說。(記者 劉惟真 天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