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激光雷達元年、2023年城市智能輔助駕駛(NOA)元年相繼到來,激光雷達產業迎來爆發期。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公司、汽車制造商以及移動出行公司等各路人馬積極推動城市級別的智能輔助駕駛全面落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多座城市發布相關政策。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自動駕駛有望實現商業化破局。
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之一,國產激光雷達也迎來新里程碑。繼“國產激光雷達第一股”禾賽科技成功上市,速騰聚創、圖達通先后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刺。
同時,中金公司、灼識咨詢、弗若斯特沙利文等多家機構表示,2022年為激光雷達量產元年,往后幾年國產激光雷達出貨量有望大幅提升。
8月14日,禾賽科技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也為上述觀點提供了證明。根據財報,禾賽Q2實現營收4.4億元,同比增長108.5%;激光雷達交付量達52106臺,同比增長946.5%,刷新單季最高紀錄;其中ADAS激光雷達增勢迅猛,交付量達45694臺,同比翻27倍。
隨著車載激光雷達快速放量,激光雷達行業的軍備競賽也邁向新階段。那么,國產激光雷達公司如何打贏賽道“卡位戰”,在這場科技遠征路上走得快且穩?
激光雷達盛夏到來,產能擴張正當其時
激光雷達從0到1的階段已經結束,行業正在迎來量變。
目前,激光雷達公司的商業化道路越走越寬。大多數整車廠、Tier1認為激光雷達是高階自動駕駛必需品。2023年,標配或選配激光雷達的車型數量總計將超過30款。
與此同時,國產激光雷達正在快速崛起。早在去年底,禾賽科技宣布激光雷達累計交付量達10萬臺里程碑時,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激光雷達年度量產冠軍。2023年上半年,禾賽科技營收和交付量高于在美國上市的其他6家激光雷達公司的總和,標志著中國激光雷達企業在市場上走在全球前列。
這一背景下,國內激光雷達公司都希望憑借我國供應鏈集群化優勢,實現量產制造能力的突破。
例如,江浙滬產業圈已經可以迅速抽調出一批供應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因此,禾賽科技從2021年開始在上海嘉定工業區建設“禾賽麥克斯韋智造中心”,該智造中心投資額超10億元,承擔激光雷達的研發、生產、車規測試等功能模塊自動化生產的任務,整線自動化率目標為90%。
截至今年8月,智造中心項目的建設工程已基本完工,研發生產大樓內部裝修基本完成。根據上海嘉定公眾號消息,施工方正在搶抓收尾工作,力爭年底前投入使用。
這也透露出禾賽科技對激光雷達行業發展的清晰認知:ADAS產品增長強勁,對于產能的需求即將來到一個新階段。2023年上半年,禾賽累計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為86940臺,同比增長630.3%,其中ADAS激光雷達交付量為73889臺,超過去年ADAS激光雷達全年的交付量。
禾賽自成立以來,已累計交付超過19萬臺激光雷達。而即將投入生產的智造中心帶來的產能將撐起禾賽接下來的規模化擴張。
目前來看,激光雷達行業整體規模化量產率仍然是偏低的,市場仍有廣闊增長空間。據佐思汽研發布的《激光雷達數據報告-2023年3月版》數據顯示,2022年激光雷達裝車總量達到129.6千顆,同比增長1490.2%,但是激光雷達車型裝配率只有0.56%。
因此,激光雷達公司當下核心競爭力在于量產交付能力,具備較強規模量產交付能力的廠商有望持續開拓市場。而在激光雷達企業開拓市場的進程中,產品交付的量變最終會帶來技術的質變。
市場+研發雙線并行,成為汽車Tier 1公司的道路
激光雷達行業從1到N的發展中,激光雷達企業產品量產與技術進步是相輔相成的。
從具體應用場景看,前裝量產是激光雷達起量的核心。在這一場景中,車企最終目的是讓消費者能感知到這一套系統的價值,從而完成銷售的閉環。圍繞消費者的智能駕駛體驗,車企就不得不在性能、成本、可靠性中尋求平衡,協同進步。因此,激光雷達企業想要成為汽車Tier 1公司,一定會追求市場和研發雙線并行。
一方面,激光雷達企業要在產品的交付過程中,持續驗證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