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宣布,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這是在全國制造業已基本開放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制造業清零的基礎上,又推進了一步。
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制造業條目中僅剩“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兩項。
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于2022年1月1日實施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制造業條目已完全清零,整體已減至27項,其中禁止類17項、限制類10項。
釋放關鍵信號
在外界看來,18日的全面開放制造業的表態,釋放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信號。
“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中,已經從過去的中低端邁向了中高端。這次全面放開對全球都是利好的消息,對制造業更是如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此次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釋放出三個關鍵的信號。
首先,中國站起來靠的是制造業這個“脊梁骨”,接下來富起來、強起來也要繼續靠制造業這個“脊梁骨”。其次,中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以中國制造業全面取消外資準入限制為關鍵的開端。第三,中國經濟今后的發展,仍然要靠實體經濟,“這改變了過去歐美大國在發展中逐漸走向服務業而輕視了制造業的道路”,中國在制造業上擁有較強的基礎和支撐,接下來還要進一步提升,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持續加碼制造業的升級,“兩手都要硬”。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也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跨越到制造業強國,必須要積極參與經濟的全球化,利用全世界一切可利用的優質資源。只有這樣,邁向全球制造業強國的步伐才能加快。而此次從自貿試驗區制造業負面清單清零擴大到全國層面,是全方位的開放,表明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的堅定態度。
自2017年以來,中國連續5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分別壓減至31條和27條,在種業、汽車船舶和飛機制造、證券、銀行、保險、職業培訓等眾多行業、領域取消或放寬了外資股比限制,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了更大的市場機遇。
上海外資協會會長黃峰告訴第一財經,全國層面的制造業外資準入此前已經基本放開了,這次的全面開放更多是一種表態。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面臨挑戰,需要持續推出更具針對性和含金量的穩外資政策。
外資結構調整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8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471.7億元,同比下降5.1%。這是這項數據三年來首次下降。
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提出,實際使用外資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恢復緩慢,全球跨國投資乏力,疊加去年同期基數較大,造成增速下行。外商投資是市場行為,階段性波動是正常的。因此既要看規模,也要看結構;既要看當下,也要看長遠。
在外資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今年前8個月,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99.5億元,同比增長6.8%。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9.7%,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39.7%、25.6%。高技術服務業中,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7.1%。同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3154家,同比增長33%。
今年以來,不少外商用實際行動持續擴大、深化在華投資。
就在9月,美國杜邦大規模的新工廠落地長三角,英國豪邁集團亞太區生產與研發一體化基地在上海開業,化工巨頭索爾維集團宣布中國研究與創新中心擴建項目完成。
8月,科思創多家上海新工廠陸續投產,光學巨頭蔡司中國入駐上海浦東新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將打造更強大的科研和人才孵化平臺。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Foerst)對第一財經表示:“我們并沒有把中國作為廉價的生產基地,這從來不是我們的戰略,我們非但不會轉移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反而會考慮把更多的生產、研發放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