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傳感器種類繁多,細分領域數不勝數,據相關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3.2萬種傳感器,包含了力、熱、電、光、磁、聲、氣體、濕度等等眾多領域,以至于對傳感器產業來說分類也是一件極為艱難的工作。
龐大的傳感器產業分布到每條細分賽道,導致許多傳感器賽道產值有限,靠單一種類的傳感器業務,難以支撐企業的發展壯大。
同時,傳感器又是一個技術門檻高、厚積薄發的高科技產業,單靠自身研發,去攻克不同的傳感器領域,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投融資及并購,成為許多傳感器巨頭壯大的重要發展戰略。
譬如美國傳感器巨頭精量電子(MEAS)旗下就匯聚了ICSensors,PEncoder Devices,MWS,Atex等收購回來的傳感器品牌,后來自己又被另一個傳感器巨頭TE(泰科電子)收購,成為TE鞏固其傳感器地位的基石,目前TE已收購了全世界近30家傳感器公司,是全球傳感器產品種類較多的公司之一。

韋爾股份也是從元器件分銷開始,通過“螞蟻吞象”的教科書式資本運作,并購了世界前列的圖像傳感器企業豪威科技,從而切入傳感器賽道,發展為全球第三大圖像傳感器企業,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可忽視的力量。
也正因為傳感器產業的碎片化,許多傳感器賽道的產值在單一國家、單一市場是比較細小的,只有通過全球化,參與國際化競爭,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國產傳感器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十分關鍵。
在11月11日于深圳舉行的第二屆傳感器與應用技術大會上,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郭源生演講發言中,強調了國產傳感器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重要性。
全球工業觀察家林雪萍也曾指出:
傳感器的市場是高度國際化,沒有國際化市場的支撐,傳感器廠家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就很難分擔研發成本;而五花八門傳感器的技術源頭,也是廣泛國際化的,只有借力不同國家聰明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才能找到了撬開物理世界秘密的傳感器鑰匙。
這意味著,傳感器是一個市場國際化、技術國際化、極富于流動性的產業形態。但是在傳感器的并購市場上,中國企業一向很難擠進去,這對于中國傳感器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但細分到眾多的傳感器,靠單一的中國市場遠遠無法很好的支撐傳感器企業的成長。
博世、安森美、三星、索尼等企業在各自細分傳感器領域,都是國際化的市場戰略才能支撐其企業規模。
作為中國最大的傳感器企業,韋爾股份的營收大頭,也是來自境外地區,據其2022年度報告顯示,韋爾股份境外營收達164億元,境內收入則為36億元,正是深入參與國際化競爭,才能支撐韋爾股份龐大的圖像傳感器營收。
韋爾股份背后的光環:全球第九大半導體設計企業,全球第三大圖像傳感器企業,中國最大傳感器公司,中國半導體首富
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統計數據顯示,韋爾股份(Will Semiconductor)自2022年以來,連續進入全球IC設計TOP 10 名單內,據2023年第二季度數據顯示,韋爾股份排名全球IC設計公司第九。韋爾股份是繼華為海思被制裁后,唯一一家進入全球前十的中國大陸本土IC設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