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標準地改革,完成區域能評、環評等九項區域評估。創優營商環境與紀檢監察協作區聯動,及時響應企業訴求。對全區113個重點企業及項目安排了49名包保干部,建立“清單+閉環”工作機制。
在全省開發區中率先發放科創企業培育券,專門用于補助企業申報各類市級以上科創類型專業平臺、專門稱號、專項獎勵等,支持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科研攻關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23年以來共撥付各類補貼和扶持資金6000余萬元,為企業解決用工需求1800余人。
“緊扣企業需求。”蚌埠經開區科信局副局長程詩浩說,中國傳感谷在新平臺建設上,為了讓園區更符合產業發展需求,還建設壓力傳感器工藝線、ASIC傳感器工藝線等多條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入駐園區的創業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中試服務。
“臨港片區以比亞迪、福瑞士、奧福環保、神舟機械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產業正在加速集聚。”王奎說,圍繞簽約落地項目立項、建設、竣工投產等環節,精準對接,全面提升服務代辦和全程幫辦水平,讓“招商服務”成為最優的配套政策和招商的金字招牌。
走進安徽和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群年輕人正坐在電腦前工作。 “我們公司大多是年輕人,人才多多。”公司副總經理潘少陽笑著說,“企業輕裝上陣。在這里,我們切身感受到蚌埠經開區支持企業的力度,服務企業的溫度。”
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城市更新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面對新使命、新要求,在圍繞主導產業加快產業升級的同時,如何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安居樂業土壤?
建設港產城深度融合的現代化臨港新城,應運而生。
行走園區,市臨港基建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發輝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這兩年,園區經濟發展蹄疾步穩的同時,隨著蚌埠臨港片區城市建設日益推進,城市面貌加速“蝶變”,向“新”而行。
在臨港產業園里,臨港片區城市更新(一期)項目正在建設。項目包含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居民改善型安居工程、產業園區工程和鮑家溝水系治理工程等,總投資約93億元。
“項目多、工地多、腳手架也多。”曹發輝笑著說,目前我們已建成道路9.7公里、在建道路8.6公里;竣工安置房40多萬平方米、累計完成回遷安置1500余戶。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長淮衛鎮中心衛生院與蚌埠市三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深化緊密型醫聯體合作。
優質教育資源不斷聚集。繼新城實驗學校臨港校區等學校的落成,將再添新地標——蚌埠一中新校區,打造優質教育新高地。
長淮衛鎮負責人說,臨港片區的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跑出“加速度”的同時,基礎教育、環境品質、生態環保、城市更新等民生項目也在積極推進之中,這些項目實施后,加之特色產業項目不斷引進、落地,臨港片區必將成為蚌埠發展新增長極,未來可期。(周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