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質生產力”無疑將成為一個熱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傳感器,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之一。它不只是一個元器件,更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的關鍵核心和技術基礎。
在嘉興經開區,智能傳感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小傳感帶動大智造的故事正在上演,這也是嘉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見證。
育“鷹”,智造成群
機械手來回轉動,抓取、掃碼、燒錄……走進浙江銳鷹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自動化車間,公司總經理劉偉指著一條生產線說:“光這,一天就能生產6000個傳感器。”
小小傳感器,乍看不起眼,但在其綠色外殼下卻藏著細如發絲、密密麻麻的金屬紋路。在智能生產線上,機械手、AGV小車等正是靠著這些傳感器進行信息傳遞。
劉偉是一名控制器研發工程師,在長期運用進口傳感器時,總是遇上各種問題。怎樣才能打破進口壟斷,實現傳感器國產化?2017年,劉偉帶著他的5人研發團隊進駐嘉興經開區,開始創業。
2020年,在國外品牌芯片斷供、國內自主芯片難以支撐的背景下,早有充分準備的銳鷹傳感逆勢而上,當年產量增長4倍,次年銷售額首破億元。如今的銳鷹傳感,已成為高精度直線和角度傳感器完全國產化領域的重要供應商,其主導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30%。
年產值從120萬元攀升至1.8億元,公司規模從300平方米拓展至5000平方米,銳鷹傳感僅用6年時間就實現高飛。“當前,我們正對標西克(sick)工業傳感器,探尋更大的發展空間。”劉偉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銳鷹傳感在500米半徑范圍內就能找到新的客戶。
以技術贏得市場,發力的是企業,給力的是環境。
當前的中國正全力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信息密集的智能制造領域邁進。作為嘉興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嘉興經開區“兩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先進制造業攜手現代服務業共同打造的智造名片不斷被擦亮,一大批優質企業匯聚,一系列新興產業崛起。
2023年,嘉興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實現產值500.29億元,同比增長13.1%。
實際上,在嘉興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不僅有實力,還有特色。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全國每10個輪胎就有1個來自轄區企業韓泰輪胎有限公司;全球領先商用車重卡變速箱供應商、全球500強德國采埃孚集團在轄區設立亞太區最大工廠;德國海拉燈具在轄區設立全球單一最大生產基地,是特斯拉、大眾等著名車企車燈供應商。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嘉興經開區擁有號稱注塑機行業的“勞斯萊斯”——克勞斯瑪菲,以及哈挺機床、凱柏機床、麗馳精密、永佳精密等一大批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商。
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焜騰紅外、凱晟動力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云集于此。光電傳感器、磁電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和MCU電控芯片、RFID身份識別芯片、氮化鎵射頻功率芯片等各類核心技術產品創新推出。
統計數據顯示,嘉興經開區現有智能制造產業領域企業125家。
聚“磁”,攜手共贏
初春時節,走進浙江長三角高層次人才創新園(以下簡稱“高創園”),12幢新落成的獨棟式辦公樓造型各異、錯落有致,玻璃落地幕墻在陽光下折射出奪目光彩。
作為高創園加快構建全鏈條創新孵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新一批辦公樓也將為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和高科技企業集聚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園區始終圍繞著總部經濟和數字經濟兩大方向,重點引進了智能平臺服務、IC設計、工業互聯網、智能傳感器等產業相關的550多個項目入駐。”嘉興經開區產業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莊林毅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