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企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地向集群靠攏趨勢。事實上,工信部在近幾年相繼發布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名單,集群化已成為全國產業發展整體趨勢。
目前,工信部經過兩年的時間認定了2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已提前完成《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中規定的“十四五”目標。
金壯龍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發揮鏈主企業的龍頭作用,讓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到重點產業鏈發展中來。現有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也將再度擴容,在2024年再新增100個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優質中小企業向縣域轉移,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推動縣域壯大市場主體、提升創新能力、培育專業化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韌性和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和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都向著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部署要求,釋放出縣域產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據賽迪顧問統計,截至2023年,縣域324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總數的25.6%,分布在全國769個縣級行政區,占全國縣域總數的1/4,縣域已成為孕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重要支撐單元。縣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部分城市高度集聚特征明顯,傳統制造強市成為“小巨人”集聚的主陣地。
賽迪研究院規劃所所長程楠告訴記者,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數字化轉型和現代化治理兩個最突出問題。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受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條件制約,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而且存在產權結構不合理、企業治理不規范、經營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這兩個問題恰恰可以在集群培育中,通過試點,形成示范,進而推廣,得以改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告訴記者,各地后續應當發揮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平臺載體作用。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兩個層面,推動央資國企、大型互聯網平臺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產研合作、產銷合作、產融合作實現更高效便利的對接,合力解決產業發展共性問題,促進集群間的創新能力共享、成果轉化和品牌協同,形成訂單式研發、投放式創新、供應鏈互通的融通產業生態。
程楠也建議,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接下來可以從鼓勵開放式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厚植產業公地這三方面入手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尤其是要圍繞集群主導產業,沿產業鏈上下游發展與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商會、產業聯盟等社會服務機構面向中小企業加大產品設計、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等方面服務供給。圍繞集群主導產業吸引、沉淀專屬資源,形成特定的生態網絡,包括精準有力的金融服務、專業高效的人才隊伍、便利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征鮮明的品牌標識、深入人心的集群文化等,為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賦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繳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