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廣東院由央企中國有研與廣東省科技廳、佛山市政府、禪城區政府四方共建,是央企在粵港澳大灣區登記注冊的首家新型研發機構。落地禪城兩年多來,該院已建立了先進電池研發及評測中試平臺和電子功能材料中試平臺。
目前,前者已建成7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在電池材料設計改性、電池性能設計、壽命設計、工藝設計等方面形成成套中試技術包,為先進電池規模生產提供解決方案。目前已服務于比亞迪、小鵬、寧德時代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后者則建成3000平方米中試實驗場地,提供傳感材料設計與工藝開發、傳感器件結構驗證、封裝與測試等服務。
在距離有研廣東院10公里外,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也于去年8月落子禪城,建設佛山首家概念驗證中心。主要提供原型樣機設計與制造,醫療器械注冊、生產制造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資源匹配需求服務。
不僅是上述這些科研院所機構,近年來,本土龍頭企業對科研創新的中試小試也愈發重視。如海天味業斥資6000萬元,建設8000平方米生物發酵與酶工程應用中試場所;日豐集團投入800萬元,在國內率先建設長壽命抗氯塑料管道小試平臺。
目前,禪城擁有中試平臺4個、小試平臺2個、概念驗證中心2個,成果轉化平臺4個,涵蓋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環保節能、調味品等領域。這些平臺立足于服務科技成果的轉化,也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實現產業化輸出。
如精密儀器中試平臺的收入主要有兩部分:部件計量檢驗、整機可靠性試驗等技術服務和ODM、OEM中試生產,未來還將覆蓋更多學科方向,設立平臺開放基金。“平臺首先要自己賺錢,才能更好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佛山產研院院長殷紅軍說,中試平臺要打造成鏈接科學家和企業家的產業平臺。
有研廣東院的兩個中試平臺也形成了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其中,先進電池中試平臺去年對外檢測服務收入超3000萬元,并將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孵化成獨立的公司。
“未來3—5年,平臺的目標是孵化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培育1—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有研廣東院院長助理趙尚騫說。
從一個平臺到一個集群,抓住中試這一關鍵環節,有望催生一個新的產業。
補短板強平臺做大科技服務業
盡管中試產業前景可期,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禪城仍有一些短板亟須補齊。
目前,大部分為企業或科研平臺自發投入建設的內部試驗平臺,對外開放共享的平臺偏少,導致中小科技企業的一些科研項目難以找到合適的平臺進行試驗驗證。
即使是已建成的平臺,因建設和運營涉及設備、資金、專業技術人員等資源大量投入,中試過程中存在技術、市場和管理等多重風險,對企業而言經營壓力較大;而投入不足又會導致平臺發展受限,服務水平不高,難以滿足科研項目試驗及成果轉化的需求。
而在中試的后端環節,禪城現有的孵化空間難以滿足高端科技成果孵化、加速發展需要,孵化器空間、布局和新的專業加速器需要進一步拓展,成果轉化載體有待打造,對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吸引力不足。
針對以上不足,禪城也正在破題。不久前的全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補齊科創短板,做大科技服務業,迸發更多新的發展動能。
“在成果轉化上聚力突破。”禪城區委書記嚴冰表示,要發揮有研廣東院、佛山產研院、創新藥轉化中心等重點平臺引領作用,做大中試孵化的品牌,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樂園。
接下來,禪城將通過充分整合全區科技創新平臺資源,發揮有研廣東院、佛山產研院等重點科創平臺的引領作用,做大中試驗證平臺和概念驗證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為全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副局長李浩表示,對于現有平臺,禪城將結合需求制定中試、驗證等平臺及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并支持平臺納入省、市級平臺,提升能級,滿足科研項目需求。
同時,禪城還將鼓勵和引導更多機構和企業建設中試小試驗證平臺,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共同建設小試中試等成果轉化平臺,分散風險,實現資源共享和技術轉移,減輕單一企業主體在中試過程中存在技術、市場和管理等多重風險的壓力,提高科創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