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也非常明顯——缺少造車經驗。17人中,只有李田原有汽車工作經驗。關于汽車制造、電池電機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小米沒有披露。相信這也是起初小米造車的關鍵短板。
為此,小米還上演了一場“千金買馬骨”的戲碼。2021年剛剛宣布造車后,就有報道稱小米提供了吸引力的offer,薪資比市面的高出近20%-30%。隨后有報道稱,小米開出股權加薪資高達10億元的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還向多位傳統車企的研發大咖拋出橄欖枝。不過隨后胡崢楠以“消息不實”予以否認。但其實,2021年,胡崢楠入職順為資本擔任投資合伙人,后來成為小米汽車的高級顧問,相當于曲線加入了小米。
胡崢楠這個消息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釋放了小米“重金求賢”的信號。
于立國是2021年加入小米的重要高管。這位大牛是極狐汽車的重要推動者。曾任職北汽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北汽新能源黨委委員、北汽新能源執行副總經理、藍谷智慧董事長。2019年,他主導發布了ARCFOX全新一代正向開發的IMC(Intelligent Module Criterion)智能模塊標準架構。隨后任ARCFOX事業部總裁。
2021年下半年,于立國入職小米汽車,入職部門為汽車部·綜合管理部。目前擔任小米汽車北京總部政委,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工作、專項業務推進以及小米汽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此外他還兼任小米汽車產品部總經理,負責小米汽車產品定義和產品線的管理工作。
除了于立國,黃振宇也是外部加入的重要骨干。黃振宇是原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任職期間參與了公司和北汽新能源的多個合作項目,比如建立雙方的合資工廠和極狐首款車型αT量產。目前,黃振宇已經接過供應鏈業務,幫助小米推進量產。
在去年12月技術發布會上,小米將壓鑄、電池一體化、電驅列入五大核心技術可以看出,小米的短板肯定是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
3.技術
拆解五項核心技術:
電機:包含V6/V6s、以及V8s。其中,V8s是亮眼,27200rpm,但是要等到2025年;V6/V6s是21000rpm,是行業較高水平。
電池:CTB一體化電池,理論CLTC續航1200km+,不過目前成熟體系下只能做到1000+km,集成效率77.8%高于比亞迪的66%,ASIL-D全棧自研電池管理系統。
超級大壓鑄技術:自研9100t超級大壓鑄技術,生產工時大幅減少45%。高于特斯拉的9000t,低于小鵬的12000t
智能駕駛:自適應變焦BEV技術,感知網格0.05m-0.2m,識別范圍5cm-250m;兩顆英偉達Orin芯片,綜合算力508TOPS。1顆激光雷達、11顆高清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Max版車型)。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年底開通100個城市NOA。
智能座艙:小米澎湃OS視覺統一設計語言,配備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HUD抬頭顯示以及7.1英寸翻轉儀表屏,后排可掛接小米Pad實現五塊屏聯動交互。
不可否認的是,小米造車時間還很短,Su7所體現的技術還有距離。比如V8s電機到2025年是否是最高要打問號,1000+km的續航已經有很多車企做到,9100t大壓鑄并非業內最高,智能駕駛領域已經向無圖智駕方向卷,華為號稱“全國都能開”。
小米最突出的優勢還是智能座艙。雷軍表示,小米在消費電子、操作系統、芯片、AI等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強悍,大幅度領先了傳統車廠。對于小米汽車的定位,雷軍說,“50萬以內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的轎車。單說智能和生態,無論什么價錢的車,小米SU7都是最好的。”
基于小米底層系統的智能座艙,能夠實現非常絲滑的體驗,這要比不同系統之間的弱交互更突出。
新能源汽車始終有兩個思路——科技和汽車。科技思路是把汽車當作場景的延伸、屏幕的延伸,更直白來說,就是想霸占用戶更多的時間。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就是打通這條路的關鍵,也是消費電子領域企業的切入點。
華為車BU成功地印證了這條路,華為的鴻蒙生態對于車企幾乎是降維打擊。以至于東風汽車、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奇瑞、江淮汽車、北汽藍谷、廣汽傳祺等紛紛聯手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