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鄭州高新區,綠樹環繞。總投資60億元的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啟動區,就坐落于鄭州高新區西側。這里已集聚傳感器產業鏈核心及關聯企業3000余家,綜合實力居全國傳感器十大園區第四位。
智能傳感谷是我省打造智能傳感產業集群的核心承載平臺。作為傳感谷建設的先頭部隊,啟動區內的產業布局完全按照產業鏈發展要素而建,規劃有創業孵化大廈、中試基地、產學研基地、企業總部基地、產業集聚區及飛地孵化基地,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傳感物聯新高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將其列為河南省重點培育的28條產業鏈之一。根據2023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發布的《民營經濟驅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研究暨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報告,鄭州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成功入選,位列河南第一。經過多年發展,智能傳感谷的產業呈現加速集聚態勢,形成了氣體、氣象、農業、電力(網)等多門類傳感器產業鏈及批量生產能力。
截至目前,智能傳感谷已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其中漢威電子、新天科技、光力科技等6家智能傳感器上市企業,產業規模已由50億元壯大至300億元,年均增長45%。氣體傳感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5%,氣體檢測儀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5%,居全國首位。智慧水務、智慧環保、安全監測等整體解決方案成為行業標桿。
根據規劃,智能傳感谷將重點圍繞智能傳感器材料、智能傳感器系統、智能傳感器終端“三個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傳感器、智能終端傳感器、汽車傳感器“三個特色產業鏈”,形成千億產業帶。放眼未來,智能傳感谷到2025年將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相關規模達到1000億元,建設國家級技術中心3個以上,培育超100家高新技術企業。
與此同時,全省加速布局智能傳感器和半導體產業鏈:鄭州航空港區落地惠科、合晶硅片、龍芯中原總部等重大項目,與超聚變、比亞迪等終端項目形成產業鏈閉環,打造泛半導體全產業鏈生態群;洛陽市謀劃實施了1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39.5億元,加快金屬靶材、硅基特氣、氟基特氣等優勢產品和技術輸出,正圍繞智能傳感器、電子特氣、硅基電子功能材料等重點細分領域,加快打造半導體材料制造基地;新鄉市做大、做強、做優新鄉特色電子氣體、芯片制造和芯片封測產業,新鄉高新區半導體數字產業園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鶴壁市項目建設不斷加快,仕佳光子產業鏈核心環節優勢地位得到加強;南陽市重點在紅外傳感器、光敏電阻等領域發力,并向氣體、火焰探測等工業領域應用拓展,高標準建設社旗縣傳感器高科技產業園區項目。
開封流量儀表、三門峽精密測量儀器、南陽紅外光敏傳感、洛陽氣象監測、新鄉MEMS制造、鶴壁光電傳感……我省持續優化“一谷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各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以鄭州的智能傳感谷為核心,智能傳感器和半導體產業鏈正加速輻射中原大地。
創新生態“芳菲競艷”創新服務高效賦能
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平臺的強力支撐。智能傳感產業的行業首個產業大數據平臺,就落地在鄭州智能傳感谷啟動區。這里打造了匯聚產業全要素數據,組織產業上下游優質資源,構建起線上“傳感生態圈”,如今已有1000余家企業入駐,涵蓋3萬多個產品類別,幾乎可以滿足企業所有需求,助力傳感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
鄭州一家傳感器企業的研發人員,通過“智能傳感產業生態平臺”上傳了需求,很快就在平臺上匹配到深圳一家企業,找到了研發急需的5G模組。有了平臺支撐,可以大大加快企業的研發速度,并降低成本,成為企業成長的“加速器”。
“為了構建良好的智能傳感器和半導體產業創新生態圈,我省全力提升創新能級,高標準建設了墨子實驗室、智能傳感器產業研究院、智能傳感器中試基地等省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省智能傳感器研發服務平臺,為技術創新、人才集聚、產業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陶曼晞介紹,從2023年起至今,我省在平臺建設方面動作頻現,力度不斷增強——
去年7月10日,墨子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聚焦半導體光芯片全產業鏈布局研發方向,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0月30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成立電子信息聯盟,將墨子實驗室吸納為聯盟理事單位,推動墨子實驗室與省內電子信息企業資源共享、協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