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上榜。
在很多人眼里,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世界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潘建偉,絕對是中國科技界誕生的又一顆“巨星”!
《自然》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于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提到量子力學,不少人都會想:這是個艱深難懂的物理學概念吧?
可當你知道,今天全世界,上到80歲的歐洲老太太,下到美國對嬰兒的早教,都在普及量子力學,你是不是也饒有興趣?
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里,三體人就是使用量子糾纏技術通過智子對人類言行實時監控的!而且,在太空中飛行的人類艦隊也是通過這一技術與地球保持聯系。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我們平時所說的“穿越時空”,其實屬于量子力學的范疇,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潘建偉是世界量子力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說不定哪一天,他將成為穿越時空的那個人!
當然,更切實際的是:他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那個人。他使中國在量子領域從落后到完美實現對美國彎道超車,是當之無愧的“量子之父”!

1970年,他出生在浙江東陽農村。初中時,家里搬到了縣城,從農村來的他和別人差了一大截,不僅語文基礎差,第一次寫的英語作文才得了40分!
可他卻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為了學好英語,他時不時纏著同學練口語,還經常向老師請教。很快,他進步神速,憑著這種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1987年,他順利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
那時的班上,可謂藏龍臥虎,光是全國的狀元就有七個。同學們的水平都很高,而他卻不想再去拼分數,還和兒時一樣,去鉆研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那時,他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他說:“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后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現在、將來不會變。”
后來他對量子疊加態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當時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量子疊加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