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敏電阻起家的安培龍,已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安培龍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傳感器公司。”安培龍董事長鄔若軍有著更高的目標。
作為國內極少數實現壓力傳感器產業化和大批量生產的企業之一,安培龍在集成電路(IC)設計與研發技術上進行了前瞻性布局,目標是形成IC加傳感器模組的垂直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安培龍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的縮影。鄔若軍近日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分享安培龍的成長之路及探究未來如何賦能新興產業更好發展。
深耕傳感器領域
傳感器是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類似于人的“五官”,在工業轉型升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汽車電子等方面都有廣泛應用。
傳感器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及時間投入,當時國內廠商主流選擇是通過外購核心零部件進行組裝。安培龍另辟蹊徑,堅持走自主研發之路。基于陶瓷材料的深入研究,安培龍獲得了“一種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及制備方法”“一種溫度—壓力一體式傳感器”等核心技術專利,打破國外公司對該類型產品的技術壁壘。
鄔若軍發現,壓力傳感器的技術路線不僅限于陶瓷電容式,還可拓展MEMS(微電機系統)硅壓阻式。“我們毫不猶豫地將MEMS技術平臺引入進來,建立基于不同技術的傳感器產品開發平臺。”鄔若軍說。
如今,安培龍依托成熟的敏感陶瓷技術平臺及MEMS技術平臺,同時前瞻性地布局集成電路設計與研發技術,逐漸形成了IC(集成電路)加傳感器模組的垂直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智能傳感器需要IC來進行主控、存儲、通信和智能化處理等功能,擁有自主設計的IC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提供性能優勢,使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鄔若軍說。
2023年,安培龍壓力傳感器年產銷量雙雙突破1000萬只大關,實現營收3.54億元,占營收比為47.43%,同比增長43.12%。公司被賽迪顧問評為2023年中國十大傳感器企業之一。
抓住國內需求機遇
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壓力傳感器是中國傳感器產業中單一市場規模最大的傳感器領域,2022年規模達588.6億元,預測2023年中國壓力傳感器市場規模為646.8億元,增速為9.9%。
國內熱敏電阻及傳感器行業領先企業不斷加強研發,產品技術不斷成熟,主要性能與進口產品性能相當,成本優勢更為明顯,競爭力愈發顯現,國產傳感器在汽車領域中蘊藏巨大的市場機會。
“我們一直在耐心等待技術成熟和行業機會的到來,過去,由于國外制造商占據主導地位,我們幾乎沒有機會進行產品驗證。”鄔若軍表示,隨著國內自主品牌車企的崛起,情況開始發生轉變,國內車企更傾向于使用國產的傳感器,以實現自主可控。
鄔若軍稱,自2017年開始,公司先后獲得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國內主機廠的定點訂單,憑借過硬的產品力,建立起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同時,安培龍不僅開拓了北美某知名新能源汽車、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等海外主機廠客戶,原有客戶還逐步增加訂單量。此外,得益于公司壓力傳感器在汽車應用領域建立的口碑,公司的熱敏電阻及溫度傳感器在汽車行業的出貨量也在不斷提升。
安培龍的氧傳感器的業務也有望實現突破。據了解,公司氮氧傳感器芯片實現了小批量量產,同時獲得了東風汽車的相關項目定點。
鄔若軍認為,當前氧傳感器可能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預計很快會取得進展。“氧傳感器業務一旦落地,將成為公司利潤的另一重要增長點。”他說。
截至目前,安培龍正在配套開發的壓力傳感器合作客戶新項目共計198個,項目涉及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MEMS壓力傳感器以及玻璃微熔壓力傳感器。
賦能新興產業
“傳感器是智能制造核心的基礎元器件,沒有傳感器,就無法實現智能化。換言之,任何缺乏傳感器的系統都不能稱之為智能,傳感器也是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鄔若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