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特別提到,建立共性技術平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素。要依托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助力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實現高端科學儀器產品國產化,普通科學儀器產品微型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要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服務。
以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為核心要素的質量基礎設施(QI),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與會專家提出,可以通過建立“QI+金融”支持模式,促進政府部門、技術機構、社會資本多方合作,建設QI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形成應用驗證機制和標準規范,支撐科學儀器原型機進行試驗、評價,直至商業化應用。將技術隱性收益和市場顯性收益相結合,或能推動高端科學儀器跨越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應用之間的“死亡之谷”。
統籌資源推動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高端科學儀器與國外先進儀器水平差距依然明顯,科學儀器自主研制仍面臨多重挑戰。”在白春禮看來,我國科學儀器研制還未形成良好創新生態。在技術研發方面,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不足,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才隊伍方面,高端技術人才長期缺乏,培養體系尚不健全;在產學研融合方面,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創新機制不夠完善,項目驗收后缺乏持續合作機制,儀器技術迭代升級乏力。
為完善我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生態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呼吁,要從人工智能新變革、國產科學儀器生態圈構建、應用場景挖掘等角度出發,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聯合國內頂尖高校、行業龍頭企業、研究型醫院等,實現產學研政企金全鏈條協同,共同推動我國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要從‘用起來’開始。”白春禮認為,只有把更多國產化儀器設備投入實際應用,才能通過反饋實現科學儀器不斷迭代升級。
白春禮還建議,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資源配置、分類評價機制。他提出,要重點支持技術支撐人員發展,重塑工程師文化,還要重視培養大國工匠,給予他們專門的發展空間。
在加強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方面,白春禮認為,政府應做好頂層謀劃,突出重點,將有限的科研經費集中使用,構筑安全底線。企業作為科學儀器的創新主體,要牽頭建立產學研用創新團隊,筑牢科學儀器產業鏈和供應鏈,打通科學儀器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渠道。
“我們要堅持資源統籌、協調發展,利用社會資源培育產業集群,打造一流企業培育知名品牌,搭建協同平臺集聚高端人才,完善政策環境營造良好生態。”白春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