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節能降碳,新質生產力激發的新動能也一定是綠色的、可持續的。
面對汽車產業的百年變革與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面對全球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碳壁壘”的日益高筑,中國汽車產業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碳排放水平究竟如何?中國汽車的含“綠”量到底高不高?行業整體的低碳競爭力強不強?我們需要知己知彼,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同時補齊短板,全面鍛造中國汽車全產業鏈的低碳競爭力。
中汽測評C-GCAP圍繞車輛綠色性能開展測評,以中汽中心在汽車降碳領域多年深耕積累的成果為依托,將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性能,通過專業、權威、客觀、可量化的測評體系得以呈現,以“汽車測評國家隊”的擔當,努力踐行“為國而測,為民而測”的央企使命,為中國汽車產業打造低碳競爭力提供有力參考。
談及多年來在汽車綠色低碳測評領域的實踐,中汽測評主任李向榮表示:“從2016年到2024年,中汽測評開展的汽車綠色性能測評已累計發布181款車型結果,其中包含燃油車120款,純電動車61款,對推動燃油車多場景油耗優化,促進純電動汽車能效全面提升,以及提升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行業關注度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全行業燃油車油耗逐年下降,2024年較2018年綜合油耗下降約16.3%,能效提升效果明顯;自2017年起,純電動汽車常溫電耗呈逐年下降趨勢,2024年較2017年常溫電耗平均降低22.2%;與此同時,低碳作為國家和政府提倡的引導性內容,測評以鼓勵為主,致力于提升車企對低碳性能的重視程度,C-GCAP測評車型低碳成績逐年向好,五星比例逐年提升,從這個角度看,綠色汽車測評體系的日漸完善對推動行業汽車產品綠色設計和低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提升汽車全生命周期的“含綠量”,7月1日正式實施C-GCAP 2024版規程。C-GCAP 2024版評價規程從健康、能效和低碳三個維度對車輛的綠色性能開展測評,既考慮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可感知的車內環境、電磁、能耗、充電等指標,又考慮政府關切、國家號召關系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碳排放。在測評內容上,綜合考慮不同動力類型、不同用戶習慣的影響,差異化評價場景和評價指標,在有限的體系內實現指標的充分精簡和優化,呈現用戶和行業最關注的內容。
未來,C-GCAP將如何持續助力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含綠量”的提升?對此,李向榮透露,中汽測評將繼續依托中汽中心在汽車減排降碳領域積累的研究和創新優勢,聯動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碳排放評價,除了繼續優化車型碳足跡指標之外,還規劃了低碳材料應用、動力電池可持續性、供應鏈盡職調查等方面的內容,逐步從單純的整車產品評價向汽車供應鏈、企業降碳措施有效性等方向轉變,更加關注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維度,客觀評價企業的可持續行為。比如,低碳材料應用評價企業在低碳設計、低碳選材、減碳效果評估等行為;動力電池可持續評價企業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動力電池碳足跡、再生材料使用等指標方面的工作;供應鏈盡職調查則主要考查企業對可持續供應鏈的治理措施與方案。
踐行汽車測評“國家隊”使命
打造中國汽車低碳競爭力
近年來,從歐盟新電池法的實施,到多國紛紛出臺的汽車產品碳排放信息公示規則,再到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落地,無不預示著全球汽車業碳博弈持續升級。而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國汽車的低碳競爭力,必須完善汽車行業碳排放管理,其中構建更加科學的汽車低碳綠色測評體系是重要一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關注汽車綠色性能測評的國家,中汽中心也是中國最早開展汽車綠色性能測評研究的專業機構。對中汽測評而言,樹立中國低碳汽車測評體系的“綠色招牌”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