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汽車制造的高度自動化使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工廠里。然而這還不夠,互聯時代對工業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動化工廠進一步升級,增添了互聯的概念:把工廠的機器以及人連接到網絡中去,機器與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對話。
在德國人的概念中,能實現這種制造方式的工廠被稱為智能工廠。工業4.0戰略的展開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工廠。在這場新的變革中,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軟件提供商等站在各自需求角度對智能工廠都有著各自的解讀,也因而帶來了不同層面的實踐,以及不同形態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從制造邁向“智造”
在我國,工業機器人最初主要用于汽車及工程機械的噴涂及焊接。隨著汽車需求的不斷增長,工業機器人已經廣泛參與到汽車生產的四大工藝以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在汽車車身生產中,有大量壓鑄、焊接、檢測等應用,這些目前均由工業機器人參與完成,特別是焊接線上的焊接機器人在汽車制造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焊接機器人是在工業機器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進焊接設備,是從事焊接(包括切割與噴涂)的工業機器人,主要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其廣泛應用于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摩托車、工程機械等行業,在汽車生產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生產工藝過程都有廣泛應用,其中應用最多的以弧焊、點焊為主。與人工相比,使用機器人焊接具有質量穩定、效率大增、更加安全等三大優勢。
國外零部件工廠里的變化
博世在全球超過250家工廠里應用工業4.0的理念和技術,其位于中國蘇州的工廠也是其工業4.0試點基地之一,在那里,從基礎的無紙化辦公到自動備料系統的實施都已經——成為現實。在未來博世的工廠里,一臺平板電腦的視頻圖像上會給出所顯示部件的綜合信息和維修指令,工人可以直接通過觸摸屏處理這些信息。
整車廠的應對
寶馬工廠在自動化、智能化上的一些嘗試,有的已經被列為工業4.0的生產方式。一個廣被提及的事例是,寶馬蘭茨胡特工廠在汽車保險杠生產中啟用非接觸式手勢識別系統。這種系統被視為一種智能人機交互的范例。虛擬手勢識別系統由安裝在檢驗工作區域上方的2臺3D攝像機、紅外傳感器等部分組成,系統內保存有保險杠部件的3D實體模型數據,并在檢驗區域建立起3D空間掃描坐標系。當工件進人檢驗區后,檢驗人員只需幾個手勢,即可完成檢驗工作:比如指點偏差所在的部位后,設備即可精確記錄下該偏差產生的位置以及偏差數據;而如果零件合格,檢驗員只需滑動手指,就可以指示系統該零件已經通過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