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泰的控制器全自動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和而泰在自身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見證了光明區科創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3年,和而泰光明工業園竣工,其控制器業務遷至光明區。“起初,周邊產業配套尚未完善,上下游的溝通交流較為有限。這些年在光明區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企業落戶光明。尤其是近幾年,光明區大力推進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建設,為公司上下游產業鏈的融合創造了便利條件。”白清利說。
智能傳感器領域,如何把一流技術轉化成一流產品,需要工程型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尤其是光、機、電、算四大領域。深圳市智能傳感行業協會聯合秘書長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工藝方面,需要不停打磨調試。德國、瑞典做百年企業,不斷打磨工藝,才磨出了高穩定性、高可靠性和高精度,這是經驗的積累,這個時間很難壓縮。”
此次傳感器與應用技術大會,中科飛龍、中科奇馭、博士科技、宇問測量、正宇興電子、飛渡微電子、泉州昆泰芯、南京思摩特、磁正智能科技、茂捷半導體等10家企業簽約落戶。他們將在光明布局MEMS傳感器研發中心、大灣區機器人研發中心、高層次人才培育中心、傳感器封測基地、傳感器芯片研發中心等項目,進一步助力光明傳感器產業集群發展。
生態搭建
珠三角消費電子發達,擁有MEMS傳感器的廣泛適用場景。為更好地拓展市場,寧波柯力傳感等一批長三角企業將南方總部布局光明區。
由深圳市智能傳感行業協會引入龍頭企業柯力傳感,與光明科發成立投資公司,圍繞柯力業務及產業鏈布局,打造集投資+研發+生產制造+公共服務為一體的柯力傳感谷。目前已完成投資入園企業6家,布局力學、電量、光纖、氣體、流量、光電等十多種傳感器,形成“傳感器森林”。
2022年6月,深圳發布培育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將智能傳感器產業的重要程度提到一個高度。光明區承擔著建設深圳市智能傳感器中試熟化與產業示范區、產業集聚發展先鋒區、核心技術重要策源地的發展重任,聚焦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等環節。
2022年以來,光明區成功引進西門子工業軟件、德融寶、漢威科技等優質項目。作為轉型服務中心,智能傳感器分布式科研創新平臺德融寶也可以提供技術協作。
德融寶,全球最大智能傳感器產業數字平臺,由B2B平臺IndustryStock所屬企業德國媒體出版社有限公司所有。2023年,德融寶中國區總部落戶光明。
“二戰之后,傳感器行業在全球發展起來,中國技術目前和德國還有差距。我們平臺希望用3-5年時間縮短10-20年傳感器的中德產業落差。”德融寶CEO曾樹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傳感器行業技術路徑的多元和應用場景的豐富,使其有別于傳統工業時代的價值鏈建設,是錨定需求的價值鏈。
落戶光明后,這家特色化的傳感器平臺,致力于提高市場透明度,完成供需雙方的多維度匹配。
“數據時代離不開感知,如安全方面需要對趨勢做出事先預判,就需要感知,而感知不是一次性的,是持續的數據積累,發現趨勢來進行判斷,就要依靠傳感器。以往我們粗放的管理,忽略了對它的需求。”曾樹鑫說。
空間支撐上,光明規劃了明湖智谷來打造智能傳感器專業化片區,將陸續釋放約一百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產業空間來支撐傳感器企業落地,滿足企業從研發到生產的需求。光明還同步打造了鳳凰廣場、科陸、新菲光、美信達、招商局科技園5個專業特色園區,為傳感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
“光明的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本體條件非常好,疊加科學城的研發、轉化優勢,在此基礎上做提升,聚焦智能傳感產業。”明湖智谷建設負責人黃景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為更精準滿足智能傳感器企業的真實需求,團隊前期在光明區產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進行了五十多家企業的調研走訪,咨詢了半導體、智能傳感器等產業協會的專家,也邀請了專業工業廠房設計院參與設計方案討論。而后進行需求匯總分析,歷時大半年,設計出了符合目標產業門類生產需要的產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