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棟樓目前已集聚行業優質企業42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山東省瞪羚企業2家、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8家,認定市重點實驗室1家、市場景應用實驗室1家、市新型研發機構2家、市技術創新中心3家。”青島創盛儀器儀表產業園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培龍表示,園區已初步形成規模可觀、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海檢集團下屬子公司海研芯(青島)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研芯”)建成的全省首個具備CMA資質的集成電路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驗證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全省上百家企業,研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抗電磁干擾光電隔離轉換器產品可滿足深空深海使用環境要求,實現國產化替代;星賽生物成功研發出全球首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獲批國家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項目……
優質產業項目的加速集聚,不僅提升了園區內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還為入駐企業搭建起業務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信息互通有無,為企業在業務關聯中尋找合作點創造了有利條件。以海研芯為例,該公司通過打造專業的集成電路全流程可靠性檢測及分析服務平臺,成功為園區內多家企業提供了精準高效的檢測及分析技術服務。瓴川智能科技(山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瓴川智能”)就是海研芯的合作伙伴,通過園區組織的活動,海研芯與瓴川智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其提供全面、專業的集成電路檢測及分析技術服務,有效保障了瓴川智能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在園區運營方看來,通過業務交流與合作,企業間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這種合作模式成功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互利共贏。
產學研聯動 蓄足創新發展“源頭活水”
向青島創盛儀器儀表產業園集聚的優質產業項目仍在持續增加。記者采訪了解到,園區內近期還將迎來多個項目落戶,均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在各地招商引資競爭激烈的當下,我們加大力度‘走出去’招引成熟項目的同時,尤為重視與高校院所間的產學研聯動,為園區創新發展蓄足‘源頭活水’。”園區招商運營經理蔡雪琦介紹,作為園區股東的高創資本,在園區設立之初,便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組建了規模1億元的儀器儀表產業基金,同時設有規模1000萬元的產業園專項孵化基金,通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產業園探索持股孵化的發展模式。接下來,還計劃組建總投資5億元(一期1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持續賦能園區發展。
“基金的設立使得園區開展‘源頭招商’、對接高校院所早期科研成果成為可能,目前,我們已陸續對接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一批科學儀器領域的科研成果項目,其中大部分為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項目。”園區招商總監高莉告訴記者,團隊近期將分別趕赴北京、上海、廈門等城市考察交流,力爭新挖掘一批優質潛力項目。
如何驗證哪些科技成果最具潛力?哪些科技成果值得轉化?市場最有發言權。青島創盛儀器儀表產業園通過商協會平臺,編織了一張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共贏網絡。園區成立之初,便牽頭組建起青島市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幫助成果轉化項目對接市場資源。“市場對于成果轉化至關重要,一方面市場需求是成果轉化的‘指南針’,成果轉化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另一方面成果只有成功轉化并在市場上獲得認可,企業才能獲取利潤,形成成果轉化的持續投入。”青島市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會長智濤表示,協會已集聚會員企業110家,海克斯康、嶗應海納光電、眾瑞儀器、佳明測控、盛瀚色譜等青島地區行業龍頭企業均為協會會員,通過發揮行業集聚作用,為產業園“場景招商”深度賦能。“截至目前,協會已服務重點企業、高校院所300余家次,推動合作成果轉化30余項,推廣創新產品170余項,新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00余人。”智濤說。
公共服務平臺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重要基礎設施。青島創盛儀器儀表產業園還通過搭建多個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及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入駐企業瓴川智能在園區內布局了1500平方米的綜合性實驗室平臺,并在此基礎上與園區合作設立公共研發服務平臺,與全球頭部儀器廠商Agilent公司合作設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和應用培訓中心,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專業技術服務,并為青島市生物醫藥、食品、環境等行業提供實驗室技術整體服務方案。“作為一家研發型企業,瓴川智能尤為注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我們期待與更多合作伙伴開展密切溝通,提高研發效率,實現先進技術的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瓴川智能總經理蘇浩然如是說。
全要素集聚 培育細分賽道“熱帶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