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的當下,跑步快走健身已是很多人每日必做的功課,而戴著智能手環跑步健身又成為了一種時尚。登錄京東商城網頁搜索關鍵字“智能手環”可以看到,有三十幾個品牌的數百種產品在售賣,包括索尼、三星、華為、小米等品牌手環,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智能手環作為跑步健身的輔助設備開始嶄露頭角,但也不斷有用戶抱怨測步數不準、測心率誤差大、續航能力弱等問題,究竟智能手環等設備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應當怎樣完善?近日,記者采訪了多名消費者和專家,尋找答案。
智能手環,功能緣何遭吐槽
智能手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者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在國貿上班的小葛很喜歡自己買的一款小米手環。“自從戴上了手環,我愛上了走路,喜歡戴著它上下樓梯而不坐電梯,有了它我也開始關注我的睡眠狀況,這個小硅膠玩意兒讓我時刻關注健康,有它的陪伴我的健康之路并不孤獨。”小葛說。
然而,智能手環也頻遭消費者的“吐槽”。“有一次我同時戴了兩個手環,結果FitbitFlex手環計了7225步,但UP手環只計了7095步,而且當我托舉杠鈴或者騎自行車的時候,手環并沒有檢測到我常規的手臂擺動,所以它不認為我在運動,手環沒有反應,但是有一次我舉著蘋果放嘴里的時候,手環顯示我的步數變化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翠微路的閆女士告訴記者。
監測睡眠是不少手環購買者的目的之一。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張先生有一個小米手環,使用中他發現該手環的睡眠監測功能有缺陷。“第二天早上會在手機屏幕上看到我深度睡眠、淺度睡眠的時間以及醒來次數,但卻不完全準確。當我翻身或者挪動手腕時,它就認為我醒了,其余時間則確定我是淺度睡眠。有一次我午休小睡了一會兒,盡管也是躺著基本不動,但是手環并沒有認為我在睡眠狀態。”張先生說。
廣安門中醫院孟大夫向記者介紹,所謂的智能手環,是通過感應使用者手部狀態而推測其睡眠質量。手環在佩戴時往往并不能緊貼手腕,不能檢測到血氧飽和度,而且芯片位置也不固定,更不可能準確捕捉到脈搏。當使用者身體活動時,手環默認其是淺睡眠,靜止時則默認是深睡眠,基于這種原理的“睡眠檢測”,實際只能算是一種“睡眠推測”,并不具有科學性。
較高端的智能手環有心率監測功能。家住陶然亭街道的陸阿姨使用的一款AdidasmiCoachFitSmart智能手環,不用佩戴心率帶就能監測心率,但有時監測到的心率不準確,不如自己搭脈數心跳。為此,陸阿姨的兒子又給她買了一款帶有心率傳感器的手環。“雖然這款手環測心率準很多,但是手環太大,睡覺戴著不舒服。”陸阿姨說。
北京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姚文清同學向記者介紹,手環心率監測誤差大的原因,在于手環采用光學原理測心率。“就是手環與皮膚接觸的傳感器會發出一束光打在皮膚上,再測量反射的光。因為血液對特定波長的光有吸收作用,每次心臟泵血時,該波長都會被大量吸收,以此來確定心率。因為采用光學原理,所以很容易受到環境光線以及膚色的影響,造成測量結果不準確。”姚文清說。
此外,因為智能穿戴設備體積小,空間有限,不少手環用戶還對手環的續航能力差、必須連接手機而獨立性差等問題表達不滿。
改進功能,制定標準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