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專精先進制造業的德國,率先提出了“工業4.0”計劃。而制造業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中國也不甘人后,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
一時間,風起云涌,沸沸揚揚,整個工業界乃至經濟界,直到普通媒體,都在熱議這兩個名詞。
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有哪些異同?
德國提出這一愿景,最主要是為了實現工廠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形成具有精益制造、高科技的智能工廠,并將成本控制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同時提高質量水平、節約人工成本。
“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涵蓋了“工業4.0”,但涉及的內容更加繁多。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
德國制造業是世界上投入最大、最專注、最精尖,最具競爭力的,在全球制造裝備領域占據領頭羊地位,擁有良好的技術基礎。而中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在多個領域都需要提升。
而在那些“補課”“追趕”“提升”的額外任務清單之外,最具新意、最受關注的,依然是與德國“工業4.0”相同的目標任務——智能制造。這是各大國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共同的核心目標——智能工廠
可見,扒去那些看似遙遠模糊而高深莫測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的主攻方向都是相同的——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
據工業風向標了解到智能制造的基本依托,在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既物聯網的全面應用。
物聯網是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融合的集中體現,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礎性設施。高級的物聯網技術,將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無線掌控一切。
有了物聯網做基礎,還需要打造出一個個的實施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