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 Code(極化碼)由土耳其畢爾肯大學(bilkent)Erdal Arikan教授于2008年首次提出,其論文從理論上第一次嚴格證明了在二進制輸入對稱離散無記憶信道下,極化碼可以“達到”香農容量,并且具有可實用的線性復雜度編譯碼能力的信道編碼技術。
極化碼構造的核心是通過“信道極化”的處理,在編碼側,采用編碼的方法使各個子信道呈現出不同的可靠性,當碼長持續增加時,一部分信道將趨向于容量接近于1的完美信道(無誤碼),另一部分信道趨向于容量接近于0的純噪聲信道,選擇在容量接近于1的信道上直接傳輸信息以逼近信道容量。在譯碼側,極化后的信道可用簡單的逐次干擾抵消譯碼的方法,以較低的實現復雜度獲得與最大自然譯碼相近的性能。
相比于其他通訊標準,極化碼最為年輕,其相關專利更是華為占有優勢。測試結果顯示,通過極化編碼的使用和譯碼算法的動態選擇,同時實現短包(大連接物聯網場景)和長包(高速移動場景,如自動駕駛等低時延要求)場景中穩定的性能增益,使現有的蜂窩網絡的頻譜效率提升10%。
這是中國首次突破通信基礎技術標準領域,也是通訊技術首被確定為國際核心標準。